叶泠调任科技部这个可以上达天听的部门后,接收消息的渠道就比之前多了很多。
八十年代末期的时候,丑国与老毛子的对抗就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隔着太平洋中间那道‘铁幕’都能感受到火气。
花国一度担心丑国与老毛子会突然化对抗为联手,两个巨头携手‘瓜分’尚未站稳脚跟的花国,得益于领导人的智慧,数次化险为夷,花国的经济实力也在改革开放的这十年内逐渐提升,综合国力得到了稳定的提升。
叶泠同科技部的同僚们闲谈时,也曾推测过输家与赢家,大家普遍都是悲观的。
老毛子的工业水平很强,但两条腿走路已经走不稳了,世界可以离开老毛子,但老毛子离不开世界,老毛子需要世界上的其它国-家提供轻工业的产品才能保证国内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
有同僚认为老毛子快撑不住的原因是老毛子内部的风向出现了变化,修正主义的出现把老毛子的立国之魂给逐渐腐蚀溃烂了,叶泠不太认可这样的说法。
真正拿捏住老毛子命脉的,是自身工业发展的偏科以及金融管控的失策。
如果老毛子的工业水平能够同现如今的花国水平相比,纵然离开了世界,纵然被封锁,依旧能自给自足,那修正主义带来的弊端是可以慢慢弥补修复的,可老毛子显然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来支撑。
真正要老毛子命的,是金融管控已经被丑国的那群精英渗透成了筛子,丑国那群精英一边制造恐慌一边做空老毛子的金融,等老毛子的金融跳水时,那群精英们就无情地拿起了镰刀,开始一轮又一轮疯狂地收割。
旁人不懂这种金融收割有多么残酷,叶泠是懂的。为了搞明白金融,叶泠曾用小半年的空闲时间琢磨这个,她的那小半年空闲时间可是叠加了《大梦古经》的。
深谙金融逻辑的叶泠基本能预测到丑国那群精英什么时候会挥动死神的镰刀去收割老毛子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工业财富,但她没有立场去提醒,国际形势风云变化,就算叶泠去提醒了,老毛子会听吗?
听的可能很小,而且就算老毛子听了,也无法再支撑住这将倾大厦了。
叶泠能做的,只是从老毛子的经历中汲取教训,她甚至花国与丑国的竞争已经开始,对抗在所难免,碰撞甚至都可能会发生,所以她必须尽早开始做准备。
站在科技部的角度,尽力辅助完善花国的工业系统,尽快实现卡脖子技术的全面突破,如果突破不了,那就拿国内领先世界的技术去换技术。
只有这样横练内功,将自身打造得无懈可击,才能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只有金融方面的监管,叶泠不在其位,难说其话,不过她也不会干坐着干看着,她开始动手写书——从金融的角度分析丑国与老毛子的这一场冷战,并作出预判。
书写完之后,叶泠仔细校稿了数次,感觉书中写得太尖锐深刻,毕竟老毛子与花国现在还处于同一阵营,自己写的这么直白不好,索性就把这本书按照小说的写作方式润色了一遍,完全架空成了东方玄幻世界中两个超级王朝的碰撞。
这样写出来就温柔多了。
多了这么一层艺术加工,叶泠又费了半个月的时间,总算将稿件敲定,取名为《一梦黄粱》,找到科学出版社去出版了这本书。
叶泠如今在国内也算是一号人物了,她的很多行为都会被人拿到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下去观察,万物生集团的一些决策更是会被当成市场发展的风向标,当初她送夏凯和夏旋兄弟俩出国去读书,普林斯顿与帝国理工在国内的口碑瞬间拉满,比哈佛牛津剑桥等的口碑都要厉害,如今叶泠出版了一本小说,究竟是要表达什么?
上到领导阶层,下到市民百姓,中间还有一圈儿知识分子,很多人都买了叶泠这本《一梦黄粱》。
普通人看了叶泠的这本小说,只觉得竞争残酷,深刻领会到了金融命脉被控制之后的风险,还因为那小说中轰然垮塌的王朝落寞之后王朝百姓在绝望中生活的日子感到战栗。
知识分子就能想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了,叶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真的像是她给这本书取名一样只是一个梦吗?还是说叶泠在暗示什么?
稍微懂点国际形势与政治,听点儿广播的知识分子,都不难猜到叶泠书里的那两个王朝是在内涵什么。
至于领导人阶层,更是一眼就看到了叶泠要表达的意思——最危险的剑不是有形之剑,而是无形之剑。
有些知识分子觉得叶泠表达的内容太过武断,在报纸上对叶泠口诛笔伐,还有人写信希望叶泠能出个解释,但叶泠都没有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