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南愣了一下,奇道:“什么契书?”
沈念禾早有准备,将桌上摆着的一叠宗卷轻轻打开,翻到最后的一页,轻轻推到郭安南面前,道:“上回公子来我这一处取看征发民伕、屋舍告示,此物也在当中,当初下发时建平县中也有一份,小公厅还特地说过,如若辖下农人不愿参与,必要签押契书,承诺将来不分圩田,不用水柜水,一旦要用,需按时价付账。”
当日沈念禾给的宗卷厚厚一摞,郭安南虽然有看,却只把要紧地方粗粗扫了一眼,后头附的契书则是压根没有翻到,自然不知,此时接得过来,当场一读,顿生不满,道:“这做法好没道理!分田也就罢了,难道此时不能出力,将来就不能用水不成?”
又道:“建平数万户人家,时间又这般短,还要一一叫他们签押,简直强人所难!下头吏员、役人如何来得及做?!”
沈念禾却不与他争执,只道:“眼下只建平未有反馈,清池、宣县两地已是收回大半,可见不是全然不可行。”
她也不去捉着郭安南不放,径直转向了一旁站着的郭东娘身上,微笑问道:“今次修造圩田、堤坝,朝中并无半点拨付,所有银钱、材料,俱是郭监司统筹筹来,除却公使库自筹自出,另有大半乃是沿线农人、百姓所给,众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如若俱都没有,就腾挪房舍予役夫抵扣,如若郭姑娘身在其中,见得旁人什么都不愿出,将来又同样能用田用水,水够的时候还罢了,一旦不够,又会如何作想?”
郭东娘冷笑一声,道:“老天给谁生了这样大的脸?竟能如此厚颜无耻?”
沈念禾又看向郭安南,问道:“不知郭公子又如何想?”
郭安南皱眉道:“率土王民,百姓难免会互有争议,官府却不能厚此薄彼。”
沈念禾便道:“那依郭公子所想,又当如何?”
郭安南仿佛被噎住了一般,不知如何回答。
这本就是一个悖论,世间事又怎么可能做到完全均分,更何况宣州乃是沿江支流,洪涝甚多,今年涝、明年旱,旱时寻常农人连自己喝水都想省出一口来浇地,又怎么可能愿意分给旁人?
说一句难听的,真正到得那个时候,就算有钱,也未必有人愿意把水往外卖。
小公厅叫农人各自签押,其实并非想要他们将来掏钱买水,最要紧是让人想清楚,不要为了一时眼前利,不顾将来而已。
沈念禾见他半晌不语,复又问道:“不知郭公子来建平六日,去过几处村镇,见过多少个农人,有无问过他们是否愿意签押这一份契书?”
郭安南张了张口,道:“衙门自有人去,下边也已是来人说了各自请命……”
郭东娘忽然开口问道:“衙门里边谁人去的?不是那罗知县手下吧?”
郭安南心中甚是不满。
他一直觉得父亲太过注重党派之争,遇得事情时,难免过于偏颇,看人都带着先入为主,此刻见郭东娘一个女子,却把父亲多疑之心学了个十成十,便劝诫道:“农人贫苦,徭役苛重,岂非一目了然之状?怎可为一己之私,立一己之功,就要自己去拿一叶障目,不顾百姓艰难?”
又把自己在“万姓书”中看来的话学了几句,道:“建平县下头村野之间,许多农人一日连一顿糊口饮食也难得,哪里能出银钱?田亩正当农时,外出服役,谁人来看顾?家中只有茅舍两间,挪得出来,自己又能住去哪里?如此情状,谁人去问话,谁人去宣谕,那人是我派去的,还是罗知县派去的,难道会有什么区别?”
郭安南语重心长,道:“凡事要多想一想,纵然闺中千金,也不能作‘何不食肉糜’语,否则只会徒增人憎。”
说到此处,他自己都要被自己感动,又转头看了一眼沈念禾,道:“天热路远,眼下四处都在修堤造田,路上不太安定,今后若非什么要紧事,沈姑娘还是少出门的为妙。”
语毕,见得时辰不早,才道:“叫小二上菜吧,我陪你们稍坐片刻,还要回衙门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