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621忆苦思甜

说实话,看着你们吃这些,我却吃这样的窝头,我吃不下去。”唐植桐不顾姜思远的劝阻,每人一份都分了出去。

“唉,那……我也分你一些。”姜思远看劝不动,拿起自己的饭盒,就要往唐植桐饭盒里拨。

“别,别,我自己来。”这回换唐植桐拦着了,把姜思远的饭盒接了过去。

唐植桐不会多要这边同事的口粮,但是生怕他们多给了,自己有储备,但他们没有啊!

“再多点,再多点。”姜思远看唐植桐就拨了一点,明显比他给自己的窝头少,督促道。

“够了,够了,差不多得了。咱都按这个标准来。

姜所长,你也别老专员、专员的喊我,就我这级别,当不起专员二字,喊我小唐就行。”

唐植桐将姜思远的饭盒还回去,然后逐一从其他人饭盒里往自己饭盒里拨饭,都是差不多的量。

“嘿,专员听着多威风。”唐植桐不占便宜、不仗势压人的做派一下子赢得了支局里所有工作人员的喜欢,他们说话也亲密了起来。

“不行,不行,让真专员听到了,我这工作也就做到头了。”唐植桐笑呵呵的端着百家饭,说道。

专员在几十年后烂大街,像什么行政专员、商务专员等等,都是低的不能再低的底层职位,但在眼下来说,专员妥妥的是干部专称。

从乡科级到地委的领导,都是可以用“专员”来称呼的。

百家饭并不好吃,吃到嘴里,唐植桐总算知道别人的棒子面窝头为啥颜色暗淡了,是陈粮,有点发霉。

“唐调研,这棒子面比四九城差吧?还能吃的习惯吗?”唐植桐不让称呼“专员”,但支局的同志也没有直呼小唐,而是变通了一下。

“还行,哈哈哈。我妈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我小时候伙食还不如这个呢。我听我妈说她小的时候,饿得吃三合面,里面掺了锯末的那种。”唐植桐自然不会拿两个城市的伙食作对比,因为说出来不利于团结。

像这种情况,就只能转移一下话题,比如“忆苦思甜”。

“嘿,还真是。以前碰到灾年,别说陈粮,就连湖里的荷叶都能给薅了吃,真是逮啥吃啥,一点都不敢挑剔。我小时候饿得皮包骨头,肋条根根分明。”一说到以前,姜思远也来了兴致。

“就是,以前连这种地瓜面也没有,我邻居当时有吃观音土涨死的,肚子跟个皮球似的,那么大。”端着黑乎乎干粮的那位说道。

唐植桐也尝出来了,味道并不好,黑是因为发霉了。

地瓜面也叫白薯面、红薯粉,各地的叫法不同,这玩意在九十年代时农村拿来喂猪,等不让养猪了,就成了粉条、粉皮的淀粉来源,但不能是“东北雨姐”家的,因为她不舍得给家人们用红薯。

“这地瓜面窝头虽然苦了点,但比那个强。”其实是难以下咽的,但唐植桐看人家吃起来一点都不为难,也就都咽了。

“其实我也不想吃,但没办法。我家人口多,孩子还小,只能拿棒子面去市场上换地瓜面,能多换点糊弄肚子。”也许是注意到了唐植桐的视线和表情,这位吃地瓜面的仁兄跟唐植桐解释了一嘴。

“熬一熬,困难只是暂时的,总会过去的。”唐植桐单薄的说道。

“板马日的,哪晓得要熬几马早去!”这位不满的嘟囔了一句。

“瞎款么斯,想死莫连累劳资们!”姜思远听到后用方言回了一句。

“你们讨论啥?听不懂,听不懂。”唐植桐反应也快,笑着摇了摇头。

武汉自古以来有“九省通衢”的称呼,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以前的物流集散中心。

物流量大,处理就得及时,否则容易积压,劳工被催的跟陀螺似的。

长此以往,武汉这边的百姓,性子就急了起来。

据说热干面以前是汤面,但由于汤汤水水凉的慢,没空吃,就改成了干面。

最能代表武汉人性格的是武汉公交。

武汉1929年就有了第一辆公交车,在八十年代末开启了个人承包制,为了赚钱必须多拉快跑,武汉公交就成了传说。

只要公交一加油门,就是武汉的风。

天上战斗机,地上521。

轮子都跑着火了,扶手都能给拉弯喽。

最恐怖的是,521碰到另一辆521。

公交车会漂移,你敢信?

这些都是当年风靡武汉的俏皮话,实事求是的讲,极速飙车,生死急速,在武汉521公交车面前弱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