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长,我回班了,再见!”金宝萍向李勃挥挥手,走下台阶,转身向教学楼快步走去。
李勃看到,一个粉红色羽绒半大衣的背影逐渐远去,再认真细看起黑板报上的内容,深刻思索金宝萍的评价,真是觉得面前的《天鹅湖》水面波澜不惊,湖面上笼罩了浓浓的一层雾霭,挥之不去。
这层雾霭是怎样生发的呢?难道仅仅是学生会组稿的问题吗?象,又非象!
记得今年“画蛋”工作完成后,李勃第一次组稿承办首期《天鹅湖》,金宝萍的散文《家乡的红苹果》以浓郁的豫西山乡气息打动了很多男女同学的心。
那一期的《天鹅湖》,版面清新,布局大方,雅致脱俗,刚刚展出,就吸引了一大帮男女同学的目光。好评如潮,赞许多多。语文组长杜游文老师、省工业普查办的岳处长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再回到眼前,《天鹅湖》仅仅长了半岁,就让李勃觉得已经面目全非,形同陌路。
同学们也不认可,不仅仅是他和金宝萍,不仅没有人围观,连多看一眼的也没有。
文学难道真的不能与政治融合发展吗?毛主席他老人家倡导的“两为方向、双百方针”不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吗?政治不是团结大多数、孤立极少数吗?辛辛苦苦办的黑板报,枯燥乏味,没有同学愿意去看,不是很失败吗?
李勃不能再出校门溜达了,时间也不允许,七点半就要上晚自习了。
夜已降临,黑板报上的字已经无法看清。路灯暗淡的光亮似乎无法驱走《天鹅湖》上的迷雾。
李勃慢慢地往教学楼方向走,边走边思考,如何驱除《天鹅湖》湖面上的雾霾,让同学们眼光明亮起来,让《天鹅湖》重新吸引同学们的目光,用优秀的作品吸引人、鼓舞人、激励人,焕发青年人的青春与活力,这不正是文学人的使命吗?
他在心中开始谋划,下一期《天鹅湖》就该探索协会主办了,他要向张玉春会长争取,把主办权争取到文学分会,恢复《天鹅湖》文学阵地的本真,驱散湖面上的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