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作家都有一些难以言喻的癖好,这样看来张训只是想参观一下图书馆而已,算不上什么大事。

查尔斯·道格也不是那种刨根问底的人,加上对自己学生的纵容,面对张训的要求,他只能一页一页的翻着自己的小本本,找到那些在大学任教或者在当地颇有名望的作家,给他们一一写信,并在信中表示希望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学生到来时提供一些助力,关于进入大学图书馆参观这方面。

查尔斯·道格甚至还考虑到了自己即将参加的一些国际性组织,特意在一些国家和城市上面标注了时间,以及即将参加或者已经确定参加的会议名称。

由于无法打消自己学生回到自己国家的想法,查尔斯·道格只能尽量带对方多参加一些国际性的文学会议,帮助自己的学生在这方面多积攒一些资历,哪怕许多会议张训现在根本没有资格受邀。

他成名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哪怕张训已经在文学领域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但那些会议在邀请人参加的时候,评判标准并不全是以文学成绩来判定的。

这里面往往掺杂着更多因素,还有这些作品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对文学界的推动等等,都是影响评判的因素。

而张训曾被邀请的那两次,比利时的那个成立时间较短,邀请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年轻人,还有他们的老师,明摆着就是在钓鱼,但大部分有学生的老师在看到这种邀请函的时候为了自己学生以后的前途,也会愿意过来一趟的。

最关键的是评委是有报酬的。

至于诺贝尔的那一次,张训是以观众的名义参加的,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观众的。

但每次诺贝尔的颁奖礼邀请的人员都十分复杂,各行各业的都有,甚至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贵族们因为新奇也会过来参加。

不过好在过来参加的有身份的人更多,这才是促使查尔斯·道格和嘉德·让·罗贝尔带着张训频繁参加聚会和沙龙的原因。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个道理在任何地方都是行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