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蛮荒之地,有一个名为不奴的部落。
这个新生部落的先民们曾经被匈奴追杀,他们居无定所,长途跋涉,从葱岭以西,一直逃到阿兰草原,他们曾经无比艰苦,经历很多生死的别离。
然而,他们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未来的渴望。部落的首领们是一群智慧与勇气兼具的人。他们日复一日的战斗和劳作,从逃亡的大车时期,女官们就教育后代,历史,文字和算数。
起初,部落只有几千人,人们生活在简陋的大车中,每日为生存拼上性命。
直到来到里海边,在山海之间居住下来,族人们响应匠师们的号召,男女老少齐上阵,开荒,烧窑,冶铁,造船,耕种,圈养牛羊,用砖块和木头搭建房屋和城墙。
经过十年的辛勤劳作和战斗,整个部族已然拥有百万人口。拥有山海,江海,源启,希望,不屈,四河,伊犁,落日,黑海,原本属于罗马的拜占庭和恰拉卡莱,原本属于贵霜的撒马尔罕(原马拉坎达城),卡尔金,泰尔梅兹,喀布尔,库什克,非洲西部的前进城,南美洲的新世界城,中美洲的两洋城,以及大汉朱崖郡的南海城,共二十座城池,地跨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
在部族的引领下,不奴族的教育体系一直在不断完善。他们教育部族中的青年和孩童,将他们聚集在一起,传授历史,知识,科学思想,工业,战斗和农业知识,甚至从幼年就进入工坊学习。这些孩童被称作“白马少年”,寓意着他们如同白马般纯洁、勇敢,承载着部落的希望。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不奴族的人口增长到了百万之众。曾经的荒野之上,如今矗立着一座座繁荣的城市,田地里稻谷金黄,牲畜成群。
而那些白马少年,也已成长为部落的中坚力量。他们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不仅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工具,还能解读星辰,解读历史。他们用知识指导族人更好地耕种、狩猎,锻造和研究,记录整个文明的事物和历史。白马少年们穿梭于各个城市和村落之间,传播知识,成为文明的行者。
他们如同这个民族扬起的风帆,推动着不奴族这艘巨轮滚滚向前。在他们的努力下,部落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奴族的崛起,证明了知识的力量,也展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到公元一一七年,不奴族拥有经过至少六年教育的少年,共四万五千人,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放大。
最可怕的是,不奴族从一一四年开始,每年在各个行业里会挑选出五百白马少年,进入不奴族科学院。
到一一七年,共有两千人的研究团队,专门从事农业育种,工业冶炼,工业锻造,发动机,军事,政治和经济等七个方面的研究。
白马少年们是骄傲的,他们能看到一个部族每一段时间就会改变,就会出现很多以前不曾见过的东西,而这些都是他们的学长们设计和制造的,所以他们承载天命。
东汉王朝的车轮已滚滚前行至安帝刘祜在位时期。这一年,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的太学里,学子们的心境复杂而微妙,犹如春日里洛阳城外的洛水,波澜起伏,既有奔腾向前的激荡,也有深流不露的静谧。
作为东汉最高学府,太学承载着无数学子的荣耀与梦想。踏入太学的那一刻,他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在太学的讲堂上,儒学经典被反复研读,从《诗经》的浪漫吟唱到《礼记》的严谨规范,从《易经》的深奥哲理到《春秋》的史海钩沉,每一部经典都像是一座宝藏,等待着学子们去挖掘。他们相信,通过这些经典的学习,能够开启智慧之门,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然而,现实并非如理想般美好。东汉王朝自光武中兴后,虽有明章之治的辉煌,但如今已逐渐显露出颓势。天灾不断,蛮族反叛,宦官干政、外戚专权的阴影悄然笼罩,朝堂之上,正直之士屡遭排挤,而阿谀奉承之人却能平步青云。太学学子们对此心知肚明,他们的心中不禁涌起一丝迷茫与焦虑。他们担忧,即使自己学富五车,也难以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但太学的学子们并非全是消极的。他们深知,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无论世道如何变迁,学问都不会被磨灭。在太学的图书馆里,他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典籍,从诸子百家到天文地理,从医学算术到兵法谋略,他们试图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他们相信,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太学的学生们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讨论和辩论。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切磋,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他们讨论着国家的兴衰之道,探讨着社会的改革之策,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智慧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尽管他们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但他们依然怀揣着希望,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学子们的心境是复杂的。他们既有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十一月,伊犁城的匠师和第一批白马少年抵达洛阳,他们在洛阳的开阳门外搭建帐篷开始营建新的学校。
这地方选的也极为有趣,就距离大汉的太学不到五百米。
一群少年在寒冷的荒草地里,在大汉开阳门的大道边竖立了一块大大的牌子,“理学园”。
负责对接的洛阳将作,乘坐马车刚刚抵达,他看到这块牌子倒是有些诧异,他问正在敲击木牌的少年,“不是新拜火教庙吗?”
少年们笑着说:“华先生说,此为理学,天有理,地有理,人有理,万物皆有理,故称为理学!而育人,如同为大汉育养有益的蔬果和粮食,故为园。”
将作停了,倒觉得有些意思,他说道:“这名字有些意思,但吾还要报给朝廷批复。”
然后,又说道:“可有营造图本?吾等需看看是否符合规制!”
少年叫来自己的大匠师,大匠师笑着说,“还需等等,吾等也还没有收到,请见谅!”
将作点头,提醒道:“营造之前,需要提交司空审定,不可先破土。”
大匠师点头道:“知晓了”。
就在此时,马蹄声响起,一名不奴族商人骑马而来,他取下一个长木桶,交到大匠师手里,说道:“八百里加急,华先生的设计图本。”
大匠师取过,打开长木桶顶盖,取出一卷图纸,领着洛阳将作去到一张木桌前,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