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无华子说官

长生道士 隐者李 1269 字 23天前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华夏历史上总不缺少伟人,秦王室是黄帝谱系的分支,但始皇帝一统天下后却废除了分封制度,将帝国境内的贵族一扫而空。

这大大方便嬴氏管理整个帝国,却也方便了人们对整个制度的颠覆。

以前有无数家贵族骑在百姓头上,现在却只剩下一家了,推翻一家总比推翻无数家要来的简单的多吧—虽然它暂时看上去很强大。

刘邦斩白蛇起义,推翻的不仅仅是一个王朝,不仅仅印证了那句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互?更是将黄帝谱系对华夏大地的权力垄断彻底颠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汉随秦制,但此时能够管理国家的人才也大大的减少了,怎么办?上个时代生产的贵族已经没有了,只能是内部挖潜了。

察举制应运而生!

察举察举,说的就是地方推举中央考察。由于人才匮乏,刘邦自建立帝国开始就间断的从地方征召人才,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大增对匈奴大规模作战,就作为制度确定了下来。

察举制考察的类别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直言极谏、孝弟力田、明经、明法、明阴阳灾异、勇猛知兵法。

大家可以看出,除了明经、明法等个别科目可以去量化考核之外,其他的只能是定性考察,这样的制度自然充满了漏洞可以钻研。

到了东汉末年,察举制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

桓灵帝时期有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侧面反映当时察举制已经腐败倒何等的地步了。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它诞生的初衷是对察举制的改良,可惜最开始路就走歪了。

九品中正制度就是国家设置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