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听到官家悄声问询,梁大官赶忙伸长脖子说道:“回奏官家,尚书右丞宇文粹中已随上皇东巡,堂老们一致推举王内翰接续其位……”
“哦,原来如此。”
赵桓似有所悟的点着头,肺腑里却怒气横生——好啊,他们想用谁就用谁,那还要我这个一国之主干什么!
这个时候,白时中、李邦彦等人正面对着皇帝施以常参起居之礼——也就是象征性地手舞足蹈一番,随后一个个手捧象笏,眼观鼻,鼻观心,像入定的老僧默默参起禅来。
他们本来商量好了,早朝时一哄而上,乱嘴喷晕新皇帝,可是眼下耿南仲不知去向,梁师成又首鼠两端,这种情况下谁敢轻举妄动?
赵桓见他们各怀鬼胎,没人愿当出头鸟,只好主动往粪池里丢了块石头:“据朕所知,虏寇已于汜水关浮舟济师,不日即会兵临城下,诸公有何应对举措?”
几乎和预料的差不多,没有人接他的话茬,大殿里除了微风吹拂纱幔的响动,听不到任何声音,竟如死寂一般沉静。
一遇大事只会当缩头乌龟,这就是宰执天下的天朝重臣?
赵桓十分厌恶地扭过头去,再多看一眼,他怕自己会当场呕吐。
就在这时,突然有个高亢刺耳的声音凭空炸起:“启奏陛下,臣有本奏!”
赵桓下意识地回过头去,但见一个五旬开外的清?老叟,抬腿跨出班列,紧趋碎步,径直来到陛台玉阶前面。
这人脸颊的颧骨似乎比鼻子还高,偏偏又长了一对相看两不厌的斗鸡眼,五官可以说严重对不起观众了。
不过长成这样也有好处,那就是让人过目难忘。满朝文武大臣里面,除了翰林学士兼知制诰王孝迪,再不会有第二个人配享这副尊容。
“哦,王右丞有何高论?”
赵桓故意把“王右丞”三个字咬得很重。
说者有心,听者有意。
白时中等人全都下意识地抬起头来,尤其是李邦彦,那张堪比敷玉的长瓜白脸上闪烁着讶异之色——他和王孝迪是儿女姻亲,要是亲家能够顺利位列都堂,朝争之时就多了一条臂膀。
王孝迪在这个节骨眼上挺身而出,显然是打算在两派留守大佬面前纳投名状。但见此人举着笏板振振有词:“启奏陛下,而今虏寇兵锋正盛,锐不可挡......为保宗社计,微臣伏望圣慈睿断,銮舆车驾疾速出城避狄!”
他的意思比较直白,简而言之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终于有人主动往枪口上撞了。
赵桓长舒了一口气,轻轻拍着龙椅扶手,慢条斯理地说道:“不怕诸公笑话,朕读书向来不求甚解,只知道国难当头之际,武死战,文死谏。所谓文臣死谏,不外乎平戎、御戎、和戎三策,从来没听说过还有避狄这样的高论。”
“王右丞,朕受累问一哈,避狄和逃跑是一回事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