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一般穷人家,是绝对不会让儿子去读书的。
咬咬牙让孩子去读书的穷家庭,要么是吃了不读书的亏,要么就是发现自己的儿子特别聪明,不培养可惜了。
因为培养一个知识分子出来,需要花费巨额的财富。
首先你要供他吃喝,其次你要让他去读私塾,再者他还什么劳动都不能参加。
另外孩子读书学费先不说,给孩子准备文房四宝等的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就只这一条,对于一个穷苦家庭来说就很难达成。
正常的做法是让孩子早些去当学徒,能自己吃饱饭不拖累家庭就算达标。
要是孩子争气,还能赚钱帮着补贴家用那就是烧高香了!
所以真正从穷人家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少之又少。
家里最起码有白白养活这个孩子20年的钱,才有底气去让孩子读书。
当然宋朝重文抑武政策使得士子的地位在宋代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不仅使得宋代社会极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大规模兴建学校、培养人才,希望能稳定的为国家输出人才治国。
然而教育支出在古代极为高昂,没有几个家庭可以承受这种负担,所以就出现了宋代全方位、多层次的大规模助学活动。
政府设置的学田、义庄制度,除了依靠中央拨款之外,还接受民间乡绅富民的慈善捐款。
从统计数据上看穷苦人家的孩子好像学习很容易,可实际上不是。
县学以上的先不说,不达标的去不了,这些懂得都懂。
乡绅捐助的私塾和学院就好上了吗?
首先你得是宗族子弟才能去,外人想去?准备厚礼吧,要不然门都没有。
书上说的穷苦人家是宗族势力下的贫寒人家,也可以理解成寒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寒门,指寒微的门第,专指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宗族,也叫庶族,并非指贫民阶级。
所以宋朝真实的情况是广大百姓是上不成学的,能上学的穷苦家庭都是有宗族保护的寒门而已,最起码人家有几亩地能供养孩子读书。
要不然连自己温饱都不能保证,每天睁开眼就要去做工,怎么会想到供养孩子读书?根本做不到!
华夏这个文明都没有最基本的数理和科学体系,商人阶层一直备受打压,资本原始积累一直达不到质变。
课本里说明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其实南宋就已经出现了,不过是被蒙元斩断了。
邢承恩也是被逼无奈搞免费教育,自己需要大量的受过一定基础教育的人才来帮自己。
要不然怎么玩资本主义、玩工业化、还想科技革命?没有一批数理化人员想都别想!
现在邢承恩需要的是大量的懂技术的基层技工,这些人才是自己玩工业体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