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这个名字历史上并不存在,宝子不要被《芈月传》误导。
另外,嬴驷一生有过两任王后,第一任为魏女,起初被封为卫夫人,后来拔为惠文后,她生下赢驷长子嬴荡。第二任就是宣太后芈八子,她生下秦昭襄王,宣太后也就是秦始皇的高祖母。
楚国的宗女芈丫头为什么会入秦呢?
这是因为楚国和秦国的友谊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之前的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的格局是晋、楚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类似于冷战时的美国和苏联),齐、秦两个一流大国参与(类似于英、法),此外的一大帮小国被四大国揉捏摆弄。
晋楚争霸中,晋国因为山西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选贤任能的卿士制度以及持续发酵的军国主义,实力强大,到晋悼公时代,晋国执政智武子筑城虎牢,郑国再不敢叛晋事楚,标志着晋国在争霸中获胜。
在此前后,秦国因为东进中原的道路被晋国阻挡,长期是楚国的亲密盟友,但也不能阻止晋国的霸业,哪怕后期再加上齐国,依然不是晋国的对手。要是巨无霸晋国没有分裂为韩、赵、魏三国,那战国时代估计就是晋国的独角戏,没秦国什么事了。
后来东南的吴国崛起,吴王阖闾用孙武、伍子胥为将,千里奔袭,攻入楚国都城郢都,把楚平王的尸体挖出来鞭尸,楚国面临亡国之灾。楚国大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哭了七天七夜,眼泪流干了,眼睛里甚至流出血来,秦国被他打动,发大军救楚,击退吴军,对楚国可以说有存亡继绝的大恩。
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魏国率先变法,实力暴涨,作为三晋的带头人,继承了晋国的霸业。魏国率领韩、赵两国持续不断地攻打秦、齐、楚三国,高调扩张,魏国成为战国初年的超级大国,霸王龙一般的存在。在与魏国的艰苦对抗中,秦、楚也时有合作,续写了春秋时代以来满满的基情。还有一点就是秦国染西戎之风,楚国本身就是南蛮,都被中原诸国瞧不起,所以心理上比较容易有认同感。
可以说,直到秦惠文王晚年,派张仪欺楚之前,秦、楚两国的邦交相当不错,很少有直接冲突,芈丫头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成为秦惠文王的妾侍,被封为八子(侍妾的封号),所以史书上称她为“芈八子”。
天下抗魏
秦国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长时间的动乱,这时正好碰上魏国崛起,魏国名将吴起率领驰名天下的魏武卒把秦军打得满地找牙,夺取秦国大片国土,并且继续进攻,意欲消灭秦国。若不是吴起被政敌陷害逃亡,秦国差点被打到甘肃、青海去做野蛮人了。
小主,
后来,秦惠文王的爷爷秦献公重用墨者,父亲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国力才慢慢的强起来。
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让秦国脱胎换骨之类的说法,但现在商鞅变法的效果是不是那么好已经有一些争议,而且就算很好,这国家层面上的变法也不像大力水手吃菠菜,一吃就有劲那么简单,秦国也不是一变完法就龙傲天、吃遍天了,只能说在这之后与魏国有了一战之力,不再是干挨打不还手的局面了。
而魏国这段时间因为自恃强大,过度嚣张,跟原来同出于晋国的盟友韩、赵掰了关系,在跟韩、赵打的时候又被齐国偷鸡,楚国也三天两头来扔一锤子,特别是在马陵之战中,大家耳熟能详的魏将庞涓被齐国军师孙膑击杀,十万魏武卒全军覆没,魏国被弄得十分狼狈。秦国在这个时期也频频向魏出击,趁机收复了不少失地。
而我们的男主角秦惠文王就是在这个时候即位的,他当太子时候,商鞅为了变法顺利,曾经找他的茬,拿他立威,所以他怀恨在心,同时为了争取保守派的支持,一即位就把商鞅五马分尸,大卸八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