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守株待兔

王重冲着顾二拱手一礼,起身离去,余初二紧随其后,唯有顾二,坐在长凳之上,脸色阴晴不定的变换着。

······

酷暑褪去,秋意渐浓,泉州却还是一如往常,晒盐场那边仍旧还在如火如荼的晒着海盐。

无数自海外贸易归来的大船停泊在泉州湾内,闽地的商人们也纷纷汇聚到泉州城,带来的是闽地盛产的茶叶,带走的是无数自海外带回来的香料、珍惜的木料,以及无数新颖的东西。

船舶司早已进入正轨,昔日王重自扬州带来的那十个徒弟,现如今两个留在盐场,余下的不是在船舶司就是在衙门里头暂时做一个小小的刀笔吏。

饶是王重身为一州通判,威望甚隆,也无法改变朝廷的惯例,只能让他带的这几个记名弟子暂时做一个小小的刀笔吏,没法让他们做官,因为他们都没有功名在身。

就算是县里的主簿,也得有功名在身才能为之。

白水书院成立的时间到底太短了,至今也只出了一个秀才。

不过王重的这几个记名弟子虽然不是官,可整个泉州,上上下下包括知州陈浚在内,无人敢轻视他们。

秋高气爽,但大白天的日头也不小,王重正戴着草帽,卷着裤腿,穿着草鞋,领着侄女儿侄儿们在前年新建好的梯田上头忙活。

这地儿原本是座荒山,王重准备在泉州大力发展梯田,见这山旁边还环着水,还有一大两小三条溪涧,还有好几个天然的水井,流出来的都是冰凉的地下水,水质极好,溪涧的水就是由这些水井的水汇聚而成。

这山本是一个当地一个富户的私产,后被王重给买了下来。

原本只是在半山腰和有十几亩亩旱地,山脚下有二十亩水田,而且都很分散,不成体系,王重考过过后,觉得一部分地方可以改成梯田,就把整座山都买了下来,雇佣百姓帮忙开荒,伐林整地,垒石堆土,花了两年多的功夫才逐步改造完成。

尤其是梳理水道,将两大一小三条涧溪的水引入田中灌溉,自上而下修成一道道勾连成系统的灌渠。

半山腰以下将近一半的地方被修成了梯田,与山林相互环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余下的地方,合适的也被改成了旱地,原本不过几十亩的水田旱地,一下子变成了大几百亩,山脚下也建了庄子,收拢来了五十多户佃农。

种的也都是水道,一年两季,早稻二月中下旬插秧,六月中旬左右收获,晚稻间隔一个月,七月中下旬才插秧,十月中旬收获。

如今临近中秋,水稻秧苗刚刚插到田里一个多月,不过长势倒颇为喜人,秧苗节节拔高,水田之中已然是青翠一片。

如今可不似现实世界,有那么多的化肥和农药,好在这几年泉州发展的速度喜人,百姓们在衙门的号召之下,纷纷搞起了养殖,大户们更是建起了一个个养殖场,养鸡养鸭的更是比比皆是。

王重又在乡间推广了化粪池的技术,教百姓们如何修建更容易收集牲畜粪便的牲口舍,将沤肥之法广而告之,告诉所有的百姓,让百姓们能够将所有能够利用的东西都利用起来,增加土壤的肥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土地里种出更多的粮食。

还利用自己那隐约已然触摸到了六级水准的医书,研制出了许多肥料和驱虫的药水,喷雾。

在自家庄子上,带着王茜儿和张信、张义兄弟俩,还有几个刚从扬州送过来没多久的学生,培育选拔高产抗虫害的道种。

王重虽然了解过农学,但到底不是专业出身,而且没有过育种的经历,毕竟先前的那么多个副本世界,都不需要王重刻意去钻研育种技术,国家自有专业的人才。

唯一可以说和育种搭点边的,或许就是王重在《老农民》副本里的那几十年经历了。

除了种子、化肥之外,一些先进的种植方法、种植模式也是增产的重要原因。

王重来到此方世界这么多年,早已将这些东西交给了扬州和汴京东郊庄子上的庄户们了。

且先不说扬州和汴京,只泉州一地,这几年便逐渐显了成效,地里的产量不说翻番,但也是逐年增长,尤其是随着肥料的增多和沤肥技术在民间的推广,地里连年增长的产量已经趋于稳定,较之先前相比,亩产足足增加了将近五成。

百姓们的追求并不高,无外乎风调雨顺,父母妻儿一家老小平安康健,不愁吃穿罢了。

田埂之上,时隐时现的蜿蜒小径之上,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踩着草鞋,挽着裤脚的王重走在前头,同样打扮的王茜儿几人即随其后,耳朵高高竖起,仔细的听着王重讲述个中关节。

跟着王重下到地里,观察记录水稻秧苗的变化。

忽然一骑快马飞奔而至,在山脚下的庄子边上停了下来。

顾二飞身下马,自庄户口中问清王重的位置,当即便快步上山寻王重去了。

走了半柱香,才看见田间的王重一行人。

“子厚!子厚!”顾二站在田边,一边招手一边声喊到。

“仲怀?”王重直起身循声望去,见是顾二,当即招手大声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