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战一眼便认出了夏三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比试的冲动。他心想:“此人能被称为夏国第一高手,必定有其过人之处,如果能与他一较高下,说不定可以提升我的武艺境界!”于是,他大步流星地走到夏三少面前,拱手行礼道:“夏兄武艺高强,在下在战场上施了卑劣手段,才得以将你擒来。今日有幸相遇,不知可否赐教一二?”
夏三少见状,微微一笑,拱手回礼道:“王子殿下过誉了,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武者罢了。既然王子殿下有此雅兴,那我们就简单的切磋一下吧,但要注意安全,点到为止就好。”说罢,他身形一闪,退开数步,摆出一副迎战的姿态。
然而,萧战却坚持要比试,他拔出腰间的天外飞石宝刀,摆开了架势。
夏三少见状,也不再推辞,他身形一展,轻松地躲过了萧战的攻势。
两人你来我往,交手了几个回合。
突然,夏三少身形一晃,巧妙地躲过了萧战的一刀,同时反手一推,将萧战击退数步。只听“咔嚓”一声,萧战手中的天外飞石宝刀竟被夏三少一招击断。
萧战脸色一变,但随即又恢复了常态。他深知自己与夏三少之间的差距,心中不禁对夏三少更加敬佩。
他将断刀收入怀中,然后对着夏三少深深地鞠了一躬,语气充满感激之情:“多谢夏兄手下留情,此次一战让我收获颇丰,真是受益匪浅啊!”
夏三少急忙上前一步,双手扶起萧战,面带微笑地回答道:“王子殿下过奖了,我们只是以武会友、切磋技艺罢了。”
萧燕站在一旁目睹着这一切,内心暗暗松了一口气。她非常了解萧战的性格,如果不是夏三少手下留情,恐怕事情会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她轻盈地走到两人身旁,脸上洋溢着笑容,温柔地说:“好了,你们两个也别这么见外了,大家都是自家人,何必如此客气呢?我们还是继续欣赏美丽的花朵,品尝香醇的茶水吧。”
于是,三人相视而笑,再次在这后花园中悠然漫步,尽情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和谐。
突然,一名侍从匆匆赶来,恭敬地禀报:“王子,公主,三少爷,太后有请。”
听到这个消息,萧战点头应道:“好的,我们走吧。”随后转头对夏三少说:“三少爷,我们一起上朝去吧。”说完,三人一同朝着大殿走去。
当他们走进朝堂时,众人纷纷议论起来:“夏三少来了,哎呦,夏三少来了。”
在大辽国庄严宏伟的朝堂之上,群臣肃立,气氛凝重而庄严。
夏三少,作为远道而来的贵客,被邀请至朝堂中央。
他身姿挺拔,气质高雅,引得众人瞩目。
大辽文臣:“听闻大宋夏三少,文武双全,武功高强,我们这边已经领教过了,不知道才华如何?是否如传闻中那般出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夏三少微微一笑,谦逊地说:“传闻嘛,未必可信,夏某自认为文采一般。”
大辽文臣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继续说道:“不知夏公子可愿意与老夫斗一斗诗?”
此言一出,朝堂内顿时响起一阵议论声。
夏三少嘴角微扬,从容不迫地回答道:“既然大人有此雅兴,夏某自然乐意奉陪。”
一场精彩的诗斗即将展开……
朝堂的两侧,文臣们或站或坐,目光齐聚于夏三少身上,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挑战。
大辽国以文治武功着称,文臣们自然不甘示弱,都想要在这场比试中一展才华,为国争光。
夏三少面带微笑,从容不迫。他深知这场比试的意义,不仅关乎个人的荣辱,更关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友谊。
因此,他决心全力以赴,展现出自己的最佳状态。
比试开始,大辽国的一位文臣首先出题:“请以‘辽河风光’为题,作诗一首。”他的声音在朝堂内回荡,带着一丝挑衅和自信。众人皆沉默不语,气氛紧张而凝重。
只见那文臣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四周,嘴角微微上扬,似乎对自己的题目充满了信心。而坐在一旁的夏三少则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与沉稳。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朝堂内渐渐陷入了一片沉寂。众人都凝神思考,眉头紧皱,试图在脑海中构思出一首完美的诗篇来应对这场挑战。
他们或低头沉思,或抬头凝视天花板,有的甚至闭上了眼睛,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
就在这时,夏三少突然睁开了双眼,眼中闪烁着光芒。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开口道:“辽河浩荡水天宽,两岸风光入眼帘。绿树成荫遮炎日,红花满地映晴川。”
他的声音清澈而悠扬,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朝堂之上。每一个字都仿佛带有魔力一般,将人们带入了辽河的壮丽景色之中。在场的众人不禁为之倾倒,纷纷点头称赞。
接着,夏三少继续念道:“渔舟唱晚归帆影,雁阵惊寒过暮烟。此景此情何处有,只在大辽好山川。”最后一句落下,整个朝堂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辽河的美景,更表达了对大辽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夏三少微笑着向众人鞠躬致谢,他的才华和智慧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赞赏。这次比试让他再次展现了自己卓越的文学才能,也为大宋国赢得了荣耀。
他的诗句犹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又似那飘逸的云朵,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诗句所营造出的意境深远而宁静,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里。
每一句诗都是那么的生动形象,将辽河的壮丽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心驰神往。
朝堂内的文臣们听后,纷纷点头称赞,对夏三少的才华表示钦佩。他们相互之间低声议论着,对这位年轻才俊的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有的人甚至忍不住发出赞叹之声,表示对这首诗的喜爱之情。
接下来,轮到大辽国的文臣作诗。他们也不甘示弱,纷纷展现出自己的才华。
其中一位以"大辽盛世"为题,用豪迈激昂的笔触歌颂国家的繁荣昌盛;另一位则以"边疆风光"为题,用细腻生动的描写描绘边疆的壮丽景色。
每一首诗都充满了对大辽国的热爱与赞美,让人感受到这个国家的强大和自信。这些诗作不仅展示了文臣们的才华,更体现了大辽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夏三少仔细地倾听着每一位文臣所朗诵的诗作,将其中的精华之处铭记于心,并从这些诗作中汲取到了丰富的灵感和营养。他深知,自己身为一个外来之人,能够在这场激烈的比试中与大辽国的文臣们不分伯仲、旗鼓相当,实在是难能可贵。
因此,他格外珍视这次难得的机遇,全力以赴地展示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而这场斗诗让大辽国的文臣们对夏三少赞不绝口,他们惊讶于这位三少爷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文采出众,不禁感叹道:“真不愧是大家风范!”
夏三少与大辽国的文臣们互相致以崇高的敬意,这一举动既是对彼此才华的认可,也是对这段珍贵友谊的尊重。双方都希望通过这次斗诗,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共同追求更高的文学境界。
这场比试不仅加深了夏三少与大辽国文臣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也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比试结束后,朝堂内的气氛变得轻松而愉快。萧太后坐在龙椅之上,面带微笑地看着这一幕,心中对夏三少的才华与风度大为赞赏。
“夏三少,你的才华果然名不虚传。”萧太后开口说道,声音中透露出一股威严与亲切,“今日这场斗诗,你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更促进了我们大辽国与贵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朕心甚慰。”
夏三少闻言,连忙躬身行礼,谦逊地说道:“萧太后过誉了。我不过是借题发挥,侥幸能与大辽国的文臣们平分秋色。这场比试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敬佩大辽国的文化底蕴与人才辈出。”
小主,
萧太后听后,哈哈大笑,说道:“好一个借题发挥!夏三少,你不仅才华出众,更有着谦逊的品质。这正是我们大辽国所欣赏的人才。来,朕赐你一杯御酒,以表朕对你的赏识与欢迎。”
说罢,萧太后亲手端起一杯御酒,递给夏三少。夏三少接过酒杯,感激地看了皇帝一眼,然后一饮而尽。御酒醇厚绵长,入口即化,让他不禁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