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卫照临提笔略思,面对僧人,挥毫写就下面此诗。
落雪寺梨花
梨花带雨寺月静,曲柳含烟塔影娴。
游人犹怜白欺雪,却道清明赏雪时。
那僧人一看,面色变喜惊道:“好好好,多少文坛大儒到这黄土之地,不敢落笔,更别说佳句了。而施主的第一句就使人眼前一亮,梨花带雨诗意十足,而寺月静已有禅意,不可言明。第二句又道出了此地二景,与梨花寺月相映得彰,多少人无法把此地四景融合对应。而最后两句更是妙不可言,梨花喻白雪,赏花即赏雪。而全诗梨花带雨,曲柳含烟恰应清明之节证。自建寺以来,我佛一直在等有缘人赋写梨花之佳句,直至今日终有结果。正应了师祖说的那样,若世人能写出我种梨花之意,非世人也。”
卫照临一听,就写了首诗,这僧人说话怎么这么玄乎,还绕口令,世人非世人,难道佛教经文和道教经书都差不多,都类似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算了,这些方外之士的想法凡人是搞不懂的,以后还是少到寺庙道观为好,容易把人心里搞得慌慌的。于是呐呐笑道:“师傅,高僧,大师,谬赞了,小女就是想写诗赢得那佛浸泉水,了却老人之心愿,没有那么道道。大师你看什么时候诵经?”
那僧人一本正经,摇头道:“非也,非也。施主且先取泉水来,待老衲诵经。”卫照临心道,这僧人看着也就挺多三十多岁就自称老衲,她也是服了,高人的心思你别猜。她随即抬头对白檀示意。
不久,白檀和车夫各自挑着两罐泉水来到大雄宝殿前。游人也甚觉好奇。那僧人出房一看,嬉笑道:“施主可真是心胸宽广,诚(沉)意满满呀。”
这僧人此话一出,卫照临立解其义,忙解释笑道:“让大师见笑了,小女就俗人一个,好不容易来贵寺宝地一趟,所以就多备了几个罐子,就是想多沾沾圣水之光。”
那僧人正色傲然道:“好一个俗人。那老衲诵经了。”
卫照临一听,不对呀,不是方丈念经吗,难道此和尚就是方丈?有这么年轻的方丈吗?前世看到的方丈主持不都是头顶圣光,香印深黑,白须飘飘吗?
突然那僧人戛然而止,卫照临一愣,惊问道:“方丈,经诵完了?感谢方丈。小女就此别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