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防震棚(修改)

总的来说,由于事有准备,在经历过初期的慌乱过去以后,人们开始镇静地生活,社会治安情况也较好。

28日清晨,京城公共汽车照常行使,仍然有大批人照常骑自行车去上班。

街道上的帐篷区中,开设了卖食品的小铺子,还有流动货车。

饭铺成了大量生产馒头的工厂。

物价不变。

城区普遍设立了临时卫生救护所。

不过,这地震的到来总是会令人措手不及的,即使是再有抗震知识经验和准备,也免不了出现各种意外。

由于余震不断,一个来月,老百姓大都在防震棚里睡觉,露天而居。

一开始人们只是使用缝在一起的塑料布、雨衣,少数用木板、油毡纸,甚至用一把把雨伞排在一起拼成临时的小棚,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和公园里,包括一些大型广场。

搭建棚子尽量利用树木、电线杆甚至灌木等物以及家具固定,而且不断地加固,或修缮得尽可能舒适一些。

街上的棚子也挤,每家能用的地方有限。

不少人只能在床上支个塑料棚子。

晚上,一张床上得睡好几个人,或者轮流休息。

有的是几家甚至十几家人住在一个大棚里。

酷热难耐,副食也难买,大人小孩儿,凑合着吃饱肚子就不错了。

各工厂值班护厂的人员,也是在厂里搭的防震棚里睡觉。

市政府也为了市民的安全起见,动员人们不要呆在家里,而是走出来住在临时搭的简易棚或汽车里。

……

在这个夏天后,夏国大部分地区都搭起防地震的简易棚,人们白天可以在室内学习和工作,晚上所有的人都要在搭的地震棚睡觉。

远在S北的棒梗这些知青们也开始忙起来了,他们很快在村边的晒谷场、学校操场等空旷的地方搭起了地震棚。

向社员们普及预防地震的基础知识,叫社员观察家中的禽畜有没有反常,教人们地震来了如何逃生,晚上还要负责地震棚的安全保卫工作和观察工作。

知青们预测地震的设备就是一个脸盘加上一个铜锣或鼓,脸盘装满水,平放在地面,专人负责盯住它,只要脸盘上的水有异常的震动,便马上敲锣打鼓示警,叫醒人们逃生,每条村都有民兵值班。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或许人们紧张,也不专业,所以,经常会发生假警报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那晚,村村敲锣打鼓,整个大队的人就不用睡觉了。

……这一年的下半年,家住四九城里的好多人几乎就没有回过家。

因为,住在城里的人们,也全部要在各自搭建的地震棚里过夜。

城区所有空旷的地方,都是地震棚,由于搭建的材料来源五花八门,五颜六色,没有规划,……

当震发生后的第三天,为安全起见,北城有些胡同的居民被分散安排住进地坛公园。

南锣鼓巷胡同群的大部分居民就被分配在地坛神库一带。

各家各户自由找寻适合搭建棚舍的地方。

有木竿子的家庭在空地上挖坑埋桩,架梁加顶像模像样地盖起四角硬的棚子。

没有建筑料的家庭选择树木密集处,借助树干结绳拉纤,再铺上塑料布或苫布搭出的棚子颇有战地色彩。

入夜的地坛公园古树参天,炊烟袅袅,灯光闪烁,人声熙攘,一派野营景象。

转眼之间,天气从盛夏转入立秋。人们在大杂院一样的地坛公园已经住了近两个月。

有的家庭开始准备砂石砖瓦,大有在“沙家浜扎下去”的打算。

地震后机关,工厂为了帮助职工过冬,也纷纷分配修建抗震棚的材料,主要是各种形状的木材,红砖,油毡和苇席。

许小年记得两个月前的那天,夜半时分忽然被爸妈叫起来,半梦半醒中跑出屋子,只见院子里已经聚了好些邻居,大家都在纷纷嚷着:“地震了!地震了!”

许小年还太小,不知道地震是什么意思,就觉得大家半夜跑出来特别奇怪,然后兴奋得不得了,很快一点都不困了。

后半夜大家都不敢回屋子睡觉了,幸好是盛夏季节,大人们纷纷拿出凉席,搬出躺椅,在院子里休息,孩子们就在院里跑着玩耍,直到天亮,消息陆续传来,大家才知道是乔头发生了大地震。

这会流言满天飞,似乎说乔头大地震只是个开始,更大的余震还会来,于是大家都不敢回家了,都露宿在院子里。

95号院外有几棵老树,大家就在树底下搬几块砖,搭上木板,铺上褥子和凉席,做成简易的大通铺,把蚊帐挂在杨树上,好几家人就这样睡在大通铺上。

许小年印象最深的是树上经常掉下毛毛虫,甚至有时候睡觉的时候毛毛虫会忽然掉到脸上,那种毛扎扎的感觉实在是太恐怖了。

他们男孩就喜欢拿着毛毛虫追着吓唬女孩。

人们住了几天的大通铺,关于余震的流言不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街道干部传达政府的说法,也告诫大家先不要回家,于是,京城迎来了令人难忘的防震棚时代。

南锣鼓巷大部分街坊去了地坛暂时安置,而95号院的人则来到了附近的一所学校。

学校里正好有一大片水泥地空场,这里就成了搭防震棚的绝佳场所。

这年月没有卖帐篷的,街坊邻居们都是用床单、雨布自制的防震棚,样子千奇百怪,花花绿绿,空场很快被防震棚占据了,一家人吃住在里面,整个空场一片狼藉。

刘光福这些日子,他每天下班后,不是在厂里拉木材,就是到街道办拉材料。水曲柳木,菲律宾柞木,红松木和桦木应有尽有。

厂里的师傅也给他筹措一批包装箱的板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