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贝晶欢迎妮...)

邻家哥哥 图样先森 3383 字 3个月前

宋燕萍:“他们放暑假,你又没假。”

裴连弈:“请个假不就行了。”

宋燕萍:“在家里看看电视就行了,北京现在人就这么多了,等八月份那还不人挤人挤死人?”

裴连弈:“放长假去哪里旅游不都是人挤人?你要是不想请假就留在家里看电视好了,我带小竹和宁宁去玩。”

宋燕萍立马低声说:“我又没说不去。”

裴连弈哼笑:“那你就直接说去不就好了?总跟我抬杠干什么?”

雪竹看着电视里人山人海的首都。

她还隐隐记得,在上小学的前一年,她和月月姐姐、子涵哥哥,还有他们各自的爸爸妈妈一起坐在客厅里看电视,当屏幕里的外国大叔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念出“beijing”的那一刻,整个家都震了起来,紧接着有叔叔在楼下像个孩子似的欢快大喊。

“我们国家申奥成功啦!”

那天晚上,爸爸妈妈难得没有在八点钟的时候催她上床睡觉,小区所有的孩子和大人们都买了烟花棒在楼下玩,整条街道的烟花就这样一直放到了半夜。

彼时雪竹还太小,感受不到大人们的这种欢欣雀跃,可随着渐渐长大,她也渐渐明白,这是一件多么光荣,多么骄傲,多么令人振奋的大事。

“去吧!我想去!”雪竹用力点头。

她想去北京玩。

裴连弈满意地点头:“好,小竹一票,”接着他又看着孟屿宁,“宁宁呢?想不想去北京玩?叔叔请你去玩。”

“宁宁那时候已经考上清华北大了吧,提前去北京看看也行,”宋燕萍突然来了兴致,好奇问好少年,“宁宁你打算考清华还是北大啊?”

仿佛清华北大对他来说不是考不考得上的问题,而是选择哪一个的问题。

孟屿宁还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摇头:“不知道。”

“宁宁是学理科的,去清华好一点,”裴连弈认真分析,“清华的理工科比较强。”

“学理科到时候也可以读文科专业的嘛,这不一定的,”宋燕萍笑呵呵地说:“反正对我来说清华北大读哪个都一样,都是名校,读哪个都是光宗耀祖。”

雪竹插不上嘴,反正在她心里清华北大也同样没什么分别。

新闻结束后,就连广告都在大肆宣传奥运会,五个福娃分列站好,雪竹立马找到她感兴趣的新话题,用筷子指着电视里的吉祥物们说:“爸爸给我买这个福娃吧。”

裴连弈宠女儿,当然不会拒绝:“行,过几天带你去超市看看有没有卖,你喜欢哪个?”

“啊?不能全买吗?”

“你床头都放了那么多娃娃了,买一个就行了。”

没办法,雪竹只能选一个:“那我要买妮妮。”

“哦?喜欢雨燕啊?”

因为妮妮的形象就是一只小雨燕。

“不是。”雪竹摇头。

“那你为什么说要买妮妮?”

雪竹转了转眼珠,理直气壮地说:“没有为什么。”

小孩的心思谁也别想猜到,裴连弈才不想浪费口舌,又问另一个在他眼中仍是孩子的孟屿宁:“宁宁喜欢哪个福娃?”

孟屿宁想了想说:“晶晶。”

晶晶是一只大熊猫。

雪竹突然想到,孟屿宁的qq头像就是一只黑白色的熊猫。

原来哥哥喜欢熊猫。

吃过饭,雪竹小睡了个午觉。起来时刚好到时间去上钢琴课。

她已经很熟悉从家里到琴行的路程,出发前看着正和爸爸坐在沙发上闲谈的孟屿宁,突然心生一计。

“哥哥,”雪竹跑到他背后,撑着沙发垫歪头看他,“你什么时候回学校?”

“晚自习之前,”孟屿宁将手中刚剥好的荔枝递给她,“吃荔枝吗?”

雪竹没伸手,张开嘴:“啊。”

孟屿宁轻笑,顺从地喂她吃。

冰凉凉的荔枝肉入口,雪竹鼓着一边腮,满足地边享受着汁水边含糊不清地问:“反正你也没事做,要不要送我去琴行?”

裴连弈也在吃荔枝,和女儿如出一辙鼓着左边腮帮说:“你自己不是会去吗?干嘛还要让哥哥送你去?”

“不行吗?”雪竹反问。

倒也不是不行。

裴连弈就觉得女儿好像格外麻烦孟屿宁。

做父亲的觉得麻烦,做哥哥的不觉得,反正这个下午在家他也不怎么想看书,还不如出去走走。

两个人出发,等走到公交车站那儿,雪竹才突然想起:“同学录你还没拿给我!”

“在我书包里,现在拿给你。”

雪竹发现他居然是背着书包出来的。

“哥哥你干嘛背着书包啊?”

“等送完你去琴行,我就直接回学校了。”

“你不回家吗?”

“不回了。”

雪竹聪明地没有继续问下去。

孟屿宁从书包里给她找那张同学录时,意外翻到了学校一个月前就给高三生们发的“告家长书”。

临近高考,学校打算最后召开一次家长会,如果家长临时不能到的,需要在纸上写明理由并签字。

下个星期就要交。

看来待会还是要回去一趟了。

孟屿宁不动声色地抿起唇,将同学录还给雪竹。

走路的时候不方便看,雪竹一直拿着,等上了公交车坐上了位置才捧着孟屿宁给自己写的同学录细细端详起来。

“哥哥,原来你最喜欢的颜色是蓝色啊?”

“嗯,天空的那种蓝色。”

“你最喜欢的食物是,嗯?煎饼果子?”

“对,我们学校门口卖的那个。”

“很好吃吗?”

“好吃,”孟屿宁笑着说,“下次有机会请你吃。”

雪竹立刻期待地点头:“嗯!”

拿着这份同学录,看着孟屿宁清秀有力的字迹,雪竹似乎又多了解了一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