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之不得啊!感谢陛下的成全!”另一位学子也高声附和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林小风的感激之情。

“陛下圣明!”更多的学子纷纷高呼起来,他们的声音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仿佛能够撼动天地。

周凤翔恍然大悟,再次拜倒在地:“陛下广开才路,臣深感钦佩。”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对林小风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待。

林小风挥手示意:“没事的话就散了吧,我还有繁忙的政务要处理。”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仿佛能够抚平人心中的不安和焦虑。

众官学子纷纷行礼告退,面带喜色地离去。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逐渐远去,仿佛带着一种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林小风的敬仰之情。

林小风望着他们的背影,嘴角难掩微笑。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改革的决心。他知道,朝堂上的党争虽然暂时隐匿,但并未消弭。矛盾只是转移了位置而并未消灭,危机虽然解除但党争仍会再起。因此,他决定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用魔法来对抗魔法。无论是东林党、阉党还是齐楚浙党,都不足为惧。皇党才是主流!在他的恩泽之下,这些学子都将成为他的羽翼,共同组成皇党,在朝堂和地方上与各路党派争锋!

返回乾清宫后,林小风便埋头于处理堆积如山的题本之中。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改革的决心。他知道,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在短短的十天之内,林小风与内阁共同商议并制定了吏治改革的试行策略以及税赋的初步方案。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改革的信心。他知道,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让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

与此同时,在辽东的沈阳(清朝时称为盛京),李自成战败的消息迅速传开。建奴的细作将这一消息火速传递到了沈阳。在十王亭内,多尔衮阅读完信件后脸色大变。他沉思良久后,将信件传给其他八旗领主一同观看。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震惊和疑惑的表情。他们知道,这个消息对于他们的未来和命运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除了多尔衮担任正白旗主之外,还有镶白旗主豫亲王多铎、正红旗主礼亲王代善、镶红旗主多罗贝勒罗洛浑、正蓝旗主肃亲王豪格以及镶蓝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他们都是清朝的重要领主和将领,对于国家的未来和命运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正黄旗和镶黄旗的主人是年幼的皇帝福临,他不参与政事,因此无法对这个消息发表自己的看法。

众领主阅读完信件后,豪格首先发表意见:“明朝内部的混乱对他们毫无帮助,一个小小的李自成就能围攻北京,这实在是他们的耻辱!”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对明朝的嘲讽和不满。

提及李自成时,豪格再次表示不屑:“他的军队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失败是注定的。”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对李自成的轻视和不屑。

然而,济尔哈朗却沉吟片刻后摇头道:“肃亲王不要轻敌!如果他的军队真的是乌合之众,那么明朝为何至今还未能将其剿灭呢?”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对明朝实力的认可和警惕。

豪格对此不以为然,转而顾及其他事情。他知道,自己虽然勇猛善战,但在智谋和策略上却不如济尔哈朗。因此,他更愿意将精力放在实际的战斗和领地上。

济尔哈朗继续说道:“我听说豫亲王有意趁明朝还未恢复元气之时,再次入关?”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对多尔衮意图的猜测和询问。

多尔衮惊讶地点

“是宣府的地图吗?”多尔衮展开桌上的图纸,那细腻的纸张上勾勒出的山川、城池仿佛带着生命的脉动,每一处细节都被他仔细审视,犹如一位匠人雕琢着手中的艺术品。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坚毅的面庞上,为这份沉稳添了几分温暖的色彩。其他旗主也纷纷靠近,围成一圈,目光在地图上扫视,仿佛在寻找着开启胜利之门的钥匙。

片刻之后,众人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气氛凝重而紧张。豪格,这位身材魁梧的旗主,眉头微扬,脸上依旧带着不屑的神色,嘴角勾起一抹轻蔑的笑意,说道:“李自成是想效仿朱元璋,筑墙积粟吗?哼,真是异想天开。”

多尔衮瞥了他一眼,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却没有理会,转而对外面的侍卫吩咐道:“去请范先生进来议事。”声音不高,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听到范文程的名字,多铎的脸色骤然一变,变得僵硬如寒石,仿佛冬日里冰封的湖面。其他人看着多铎,戏谑的笑容在嘴角边荡漾开来,眼神中满是玩味。这是因为去年十月,多铎强行夺取了范文程的妾室,被多尔衮得知后,受到了严厉的惩罚,此事至今仍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按照八旗的规矩,旗主享用臣子的妻妾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种行为无疑会破坏内部的团结。尽管范文程官阶显赫,见到旗主仍需跪拜,但多铎却嗜战好色,见到范文程妾室的美貌,便如饿狼扑食,强行夺取。那妾室虽三个月后带着满身的伤痕回到了范文程的身边,但多铎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罚万金,所属牛录的三分之一也归到了多尔衮的镶白旗下,这让他颜面尽失。

此后,多尔衮与多铎改旗易帜,多尔衮从原镶白旗的第五位一跃成为正白旗的第三位,仅次于福临的正黄、镶黄二旗。有人私下议论,说这是范文程与多尔衮精心策划的苦肉计,目的是为了削弱多铎的势力,增强多尔衮的地位。

众人虽然没有笑出声,但多铎已经觉得难堪至极。他霍然起身,想要逃离这个让他窒息的地方,但看到多尔衮那深邃如潭的目光,又如同被无形的绳索牵引,郁郁地坐了回去。

不久之后,范文程踏进了十王殿。尽管皇太极已经去世,但多尔衮和其他王贝勒对范文程仍然保持着极高的敬意,尤其是多尔衮,更是起身相迎,态度之恭敬,仿佛迎接一位久违的老友。

礼节完毕后,多尔衮将一份文书递给范文程,待他细细阅读完毕后,问道:“范先生对此有何高见?”声音中带着几分期待。

范文程沉思了很久,多铎几乎要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诸王、贝勒们,无论朱由检杀了谁,我都不会感到惊讶,但唯独他杀了那些帮助我们输送粮食、传递信息的山陕商贾,这实在是让人感到蹊跷!”

众人都点头表示赞同,这条线已经运行了二三十年了,突然之间毫无征兆地断裂了,确实不寻常。多尔衮眉头紧锁,他深知这些商贾的重要性,不仅关乎粮草供应,更是笼络汉人、平定中原的关键。

“我们是否应该告诉宣府的商贾们暂时躲避一下?他们为我们大清效力多年,功不可没啊!”多尔衮的话语中透露出几分忧虑,但这并非真心担忧商贾们的生死,而是出于深远的战略考虑。

范文程没有说话,继续沉思着,仿佛在权衡每一个决定的利弊。过了很久之后,在众人的注视下,他缓缓问道:“舆图在哪里?”

“范先生请看这里!”多尔衮揭开了墙壁上挂着的绸布,一幅巨大的舆图展现在众人眼前,那山川、河流、城池仿佛都活了过来,诉说着天下的风云变幻。范文程接过多尔衮递来的长棍,指着舆图开始详细地阐述他的上中下三策。

多尔衮和济尔哈朗相视一笑,率众拱手说道:“愿闻先生高见。”范文程清了清嗓子,指着大明都北京,声音中带着几分坚定:“李自成虽然失败了,但明廷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损失,现在正是他们百废待兴的时候!”

“我们可以趁机攻破长城南下,围攻北京!就像当年围攻锦州一样,围而不攻,等待援兵的到来!”范文程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决绝。

“同时派遣军队佯攻山海关,牵制住吴三桂。两三个月之后,明廷的粮食耗尽,朱由检就一定会投降!”范文程的话语落下,众人听到这个策略都面面相觑,这个策略的险峻程度可见一斑。

吴三桂拥有五万军队,虽然八旗军队勇猛,但也需要分兵三四万来对抗他。如果围攻北京而不进攻的话,那么需要的兵力就更加巨大了!清八旗加上汗蒙八旗总共也不过十三四万战兵,实在难以周全。

即使攻占了北京,代价也会非常大。而且明太子在南京,还有张献忠、李自成等势力存在。这岂不是让明清相争而流贼得利吗?

然而,众人只是质疑,并没有否定这个策略,因为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大。看到众人质疑,范文程淡然一笑,用棍子指着山海关,说道:“围攻北京固然险峻,但我们可以改为围攻山海关!”

多尔衮和济尔哈朗的眼前一亮,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就是因此而投降的,如果吴三桂也投降的话,那么大清的势力将会更加壮大。

然而,围攻山海关也有很大的风险。范文程继续说道:“第二个策略就是效仿朱元璋,在关外筑墙积粮,让明廷与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相互争斗。等到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我们再挥师南下,平定中原!”

“这是中策!”范文程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沉稳。

“崇德三年(林小风十一年)八月,李自成败于潼关。太宗皇帝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立即起兵入关,迫使明廷回援北京,从而让李自成得以喘息。”范文程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历史的沉重。

“现在李自成再次失败了,恐怕明廷会赶尽杀绝。我们可以效仿太宗皇帝再次入关劫掠,让明廷持续流血。”范文程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冷冽。

“而且根据细作的报告,现任内阁首辅兼兵部尚书是李邦华。诸公应该都知道这个人吧?”范文程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深意。

济尔哈朗和多尔衮都点头表示熟悉这个名字。李邦华不同于其他的文士,他是一个实干家,而且善于治军。在他的治理下,明军的实力日益增强,这对于大清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按照以往的惯例,我们在关内劫掠,可以让百姓感到惶恐,朝堂之上也会产生不满,朱由检也会因此发怒。在言官的帮助下,李邦华轻则会获罪,重则会被免职,甚至诛杀!”范文程的话语中带着几分阴骘。

“这个计策既可以让流贼不死,继续骚扰明军,又可以削弱明廷的实力,而且还可以扰乱他们的朝堂。可以说是一石三鸟!这是上策!”范文程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自信。

“至于选择哪个策略,就请诸王贝勒们自己商议吧。”范文程阐述完自己的策略之后,十王殿内安静得如同寒蝉一般。

三个策略各有利弊,一时之间难以做出抉择。多铎首先打破了沉寂,挥拳大喊道:“何必分上中下三策,直接开战就可以了!给我五万精兵,我自北而南,无不胜也!”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狂热和自信。

多尔衮闻言怒不可遏,想要制止他多嘴,但碍于情面,只是轻声斥责道:“你不说话,没人以为你是哑巴。”话语中带着几分无奈和威严。(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