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流水人家 花信风 1658 字 6个月前

*****************************我是真相的分界线****************************

“果果!”齐又白白嫩嫩的小手举起被哥哥挂在自己胸前的青杏,对着从门外走进来的张华甜甜一笑。

“杏子。”张华懒洋洋的纠正,顺便把小家伙从进门的道上拎开,安置到一边的扶手椅上,固定。

“果果(哥哥)。”小家伙锲而不舍的从椅子上站起来,对着张华伸出手,“吃。”

“不要!”张华提脚准备离开。

“果果(哥哥)。”小家伙眼底漾起水光,小手捏着一枚青杏对着张华的方向,“吃。”

师母看不下去了,“张华,人家又子特意给你的,接起!”

“我……”张华百口莫辩。

齐又乘胜追击,“果果,吃。”

于是,张华含泪在母亲的威逼下连着吃下了三枚青涩得不行的杏子,最后,师母看着小家伙大有把那一串都给张华灌下去的架势,终于心疼起自己儿子,才站出来阻止小家伙的行为。可怜的张华这才得以逃脱酸死的命运。

******************* ***************************

秋试的原因,先生这天开始教作文。再过不久就是县试,书院里的孩子,想要参加秋试的,除了得了先生推荐的齐达柳隐二人,都要过了县试才能获得参加秋试的资格。而县试中,最重的就是写文论事的能力,所以先生现在教大家怎样作应试文章,很有点临阵磨枪的味道。

因为在书院上学的都是周边山民的孩子,山民们不可能也没有那个心力一直供孩子读书,所以书院里的孩子一般在六七岁至十四五岁之间——再大了就得承担起家里的责任,再没有机会在书院里厮混了。所以书院里的孩子,如果真想出人头地,那么就必须在离开书院前抓住机会参加一次或两次科考,考了功名,有了养活自己的路子,才有可能继续读书参加科考从而离开乡村,进入士人的社会。因此,书院里的孩子,除了八九岁以下的,只要不是太过愚钝,都会去试一下。毕竟,没人不想出人头地。

齐达因着先生推荐的原因,可以不用去参加那个县试,所以很悠闲的看着自己的书,当然,也不是那么悠闲,但是比起学堂里的其他人,总是要那么自在些。于是,难得自在悠闲的齐达不由有几分自得的左右四顾,然后,就看到了对他怒目而视的张华。

齐达莫名其妙的看了回去,然后收到了张华更加凶狠的瞪视。

这下真的是莫名其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