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了摸自己瘪瘪的荷包,齐达一咬牙,通过牙行,在城西平康坊,与田雨毛颖落脚处相去不远的地方,花了四百金买了个普通的一进小院。
齐达买院子是私底下进行的,因此直到他跟李希说他准备搬出去了李家父子才知道这回事儿。李希很舍不得可爱的齐又,不过他也知道,非亲非故的,老是这么寄居在别人家也不是回事,毕竟没有人会喜欢寄人篱下的生活,不管主人家对你多好。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就是这么回事。
不过,虽然搬出去了,齐又的教育却不可因此而放松。教武的教习自然是要跟去的,只是教文的先生却是犯了难。
之前齐又的文学都是由李希亲自操刀,现在搬出去了,自然是不可能了。专门请个先生吧,费用太贵,齐达负担不起。于是齐达决定听从李度的建议,送齐又去书院读书。
京城里的书院有三家,首屈一指的自然是国子学,不过这个只招收勋贵子弟和其他州府推荐上来的优秀人才,齐又自然进不了。
其次是天鸿书院,却是主讲医学律法农技算术之类的偏科,对进学无意,也不是现在的齐又可以去的。
这么算下来,也就剩下渭南的白马书院了。那里对学生出身并不挑剔,难得的是学风不坏,只是远了些,要去的话,以后就得住在那里了。而且,这样的话,武艺也学不成了。
最后,折中的结果是,齐又还是去白马书院,不过在书院的时候要按照教习给的锻炼计划锻炼,而且每旬还得回家一次,由教习给他布置下一旬的锻炼□课。
一切定下以后,新买的院子也布置地差不多了,家具什么的都是顺带的,也就是打扫了一下,所以并没有费多少精神。
看了个日子,齐达带着齐又辞别了李希父子坐着马车去了小院——教习以及大件行李之类的要等他们在这边安顿下来后才送过来。
为了庆祝齐达的乔迁,李希随行送了齐达一房下人——厨娘何谢氏与车夫老何,还有他们与齐又差不多大的儿子,主要为了照顾齐又与教习。
到了小院,齐达治了几桌酒席,请了街坊邻居还有田雨毛颖过来吃温锅宴。街坊邻居早在买房子之前齐达便与这房子的前主人一起遍问过,大家彼此的印象都还不错,所以都很赏脸。
住的问题终于解决了,齐达开始往会计司上班。
*************************
会计司虽然说是总理天下钱粮,然而却是只管账目,真正的钱粮实物却是由户部管理发放。会计司一则不容易建立□勋,再则也没有什么油水可捞,三来会计司需要的算学并不容易学习,而且学了也不像诗词歌赋那样能“一曲成名天下知”,所以渐渐的愿意进会计司的人越来越少,现在会计司差不多都是靠着些老人和他们的子孙撑场子,而且,这些会计司出身的子弟,但凡有些才学的,也都不愿意留在这清水衙门,都在努力往外奔。
所以,对于齐达的到来,会计司的老人们是真心实意的欢迎。毕竟,早在真正进入会计司这道门之前,齐达就已经通过李希帮他们分担了不少工作,大家彼此其实并不算陌生,只是还没有见过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