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刚说完她的脸就红了,她为话中所呈现的事实而感到羞耻。他默不作声,然而眼里露出鄙夷的神色,冰冷地看着她。接着,他嘴角一挑,微笑了起来。
。
“或许是源于一种古老的品格,我因高傲而不屑武力。”凯蒂一时无言以对,只得耸了耸她的肩膀。然而他的眼睛死死地盯住了她。
有首英诗《换歌》,大意是讲:好心人收留了一条狗,后人畜反目,狗发疯将人咬伤。人们都以为人会死,最终死的却是狗。在毛姆的《面纱》里,男主人公瓦尔特临终的唯一遗言就是,“死的却是狗”。
我猜这首词源自爱尔兰文学家奥利弗戈德史密斯,他在许多诗歌中有关□□关系的观点与毛姆不谋而和,或是为毛姆所推崇。他有这样的诗句,“当可爱的女人向淫恶低头,最终发现男人都不忠厚”又或“爱他的人反而因他的错误更爱”,这两句好像说的就是《面纱》里偷情的凯蒂和唐生,短短几句快要把毛姆的故事剧透光了。
《面纱》是一部与中国有关的,灵感也许来自于毛姆在游历东方各国时的采风,有一部《中国的屏风上》显然是旅行札记,可惜写不成东方背景的好故事。如果从今天的观点看,所描述的就是一段婚外情,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而在毛姆的笔下,揣摩人物要超过构建故事情节,他自己也说,这是唯一一部先有故事后有人的。
毛姆会讲故事,笔触细腻,擅长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是世界文坛公认的。这与他八岁丧母、十岁失父,被寄养在英国的伯父家,由于身材矮小、口吃严重而受到坎特伯雷皇家公学的同学们欺侮的经历不无关系。有人说张爱玲模仿毛姆,单从身世上看,张爱玲寄居在后母的屋檐下,再摊上一个成天雾气昭昭吸鸦片的爹,以女生的高傲心态,境遇自然比毛姆好不到哪去。
女人选择婚姻的动机有时很有趣,就像书中的凯蒂,完全是为了逃避母亲的管束与私利,又或避免在先已嫁人的妹妹面前丢面子,遂嫁给瓦尔特,他好似一层面纱,成为她遮羞和避难的道具。常年混迹于上流社会的凯蒂,染上了对于四十岁男人的恋物癖,唐生的出现让凯蒂撕去了面纱,而唐生却用虚伪遮掩前来。毛姆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偷情中女人的心态,飞蛾扑火再所不惜,而男人呢,再多一点情爱也没关系,原有的也不能够失去。???
全文采用凯蒂的女性视角进行叙述,将夫妻、情人、母女、父女、友人之间的关系,此处无声胜有声地刻在纸上。对于瓦尔特的了解是被动的,他从未主动走进读者的视野。然而,我们眼中的他是多情的,明知道她不爱他,是在利用他,竟全然不顾,这有点似张爱玲“低到尘埃里”的爱;他是聪明的,利用离婚逼迫唐生向凯蒂摊牌,让一个傻女人去自食真相;他是绝决的,如果说这场婚姻他从开始就是自取其辱,那么俩个人死在瘟疫蔓延的湄潭府未尝不是一个自去其辱的好办法。瓦尔特为自己制造的不仅是一副面纱,也是一座坟墓。
尽管凯蒂绑架了瓦尔特的爱情,而他却给俩人挖掘了死亡的陷阱,死去的竟是他自己。“死的却是狗”,是瓦尔特对于人生的叹息。其实,不管谁死去,对于人生都是一种解脱。我认为,毛姆是试图为凯蒂开罪的,让她投入救死扶伤,让她忏悔,然后安排她再与唐生发生关系,她发现那只不过是人欲与兽性的交织,一切都已经随着瓦尔特而死去。在的结尾,凯蒂有一大段内心独白,表达了女性向往自由,绝不能将依附男人作为人生目的。这点在当时,倒是颇具社会意义。
原名“patedveil”,直译是粉饰过的面纱,或意译成面罩。生活中的男女,如凯蒂、瓦尔特和唐生都戴着面罩过日子,无论是爱与被爱。“唯一弥足珍贵的是对责任的爱,当爱与责任合而为一的话,你就将是崇高的”。这是修道院院长与凯蒂分手时说的,也应该是毛姆想表达的主题。
亲爱的瓦尔特:
我想你一定明白这个称呼
你也一定明白亲密的言语和行为从来都不代表真正的亲密
有时它只是一种礼貌,一种习惯。
亲爱的瓦尔特,那么你一定从开始就明白
我之所以嫁给你,是因为我当时是如此急迫的想要逃离那个令人窒息的家
势利的母亲,懦弱的父亲,无知的妹妹
而我想不到,我投靠的这段婚姻,是另一个看似完美却苦不堪言的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