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李言想想都觉得不寒而栗。身为天子,一旦放弃了手中的权力,就像是任由别人握住了咽喉,哪怕父子兄弟,亦不足信任。

他长叹了一口气,展开了手中的奏疏,被包得太仔细的右手食指不慎被碰到了,疼得皇帝轻轻抽气,李澜听到了这一声抽气声,一咕噜就从他膝头爬起来,小心翼翼地接过了他手里的奏折看了两眼,替他翻好了摆在桌上。

李言心头一动,李澜识字的事他先前生了很大的气,但气归气,气定了想一想,儿子一直都是他带在身边养着的,绝没有私下被人教导的可能。黎平说的没有错,格外强记的傻子他也听闻过一二,渐渐的也就想开了。

仔细想想,李澜学的每一个字也都算是他亲手指着亲口教的,便又生出了一些隐秘的自得。

右手受了伤的皇帝看了坐在怀中的爱子一会儿,出言问他:“认得襄州两个字么?”

李澜回过头来看了看他,伸出手指费劲地在空中写了个襄字:“襄州?襄州知州叫刘子沐,父皇说他的字丑得很,不知道是怎么考上的进士。”

李言看着他,半晌轻笑了一声:“倒真是都记得。”

皇帝用尾指指了指那堆奏疏,说:“把手擦干净了,把带着襄州两个字的奏疏都替父皇找出来。”

第五十二章

李澜认字认得很艰难。他从没有受过应受的系统的教育,认字全是来自于他父亲指掌间泄露给他的只言片语,倘若不是天资过人,要这样记下那繁复的文字,其实是很有些难为人的。

他那日之所以会看奏折也是穷极无聊连蒙带猜的,一句话里有时能认得半句,有时只认得两三个字。蒙学里用的书都会尽量拣选简单常用的字给蒙童们打基础,朝臣们的奏折却不同,满朝朱紫在行文时,是从来不会允许直白无文这样的词在皇帝心里和自己挂上号的。

幸好只是需要把带着襄州两字的奏折挑选出来。

李澜就着乐意捧来的热手巾擦干净了手,从他父皇膝头跳下来站在御案前,迟疑的伸手去拿了一本奏折。

大珰们口中的小祖宗平时从没有这么小心翼翼地翻过什么东西,李言允许他碰的东西他怎么摔打或者用满是油渍糖浆的手去抓都无所谓,李言不允许他碰的东西他一根指头都不会碰。

所有和政务有关的东西都是他爹以前不许他碰的东西,李澜就算是用刚抓过酥油肉饼的手去抓他爹的龙袍都不会挨说,但是他父皇在下达这个指令之前强调了要他擦干净手。

李澜有点小心翼翼地翻开那些由上好的熟宣写就的奏疏,用尾指点着,逐字逐句地找“襄州”二字。

李言抬眼看到他的动作,忍不住多看了一眼,又看了看自己下意识地点在奏疏上的尾指,再次莞尔。

李澜认字不多,但挑选奏疏意外的快,他并没有贪看那些字纸上到底写了什么,只是尽职尽责地找着他父皇要他找的字,在找到之后便小心翼翼地为他右手受伤的父皇将奏疏翻开摆好。

这样的事其实并不难,随便找个读过内书堂粗通文墨的小太监都能做的比李澜更好。但李言从不许妇寺干政,哪怕乐意这样贴身侍奉的大貂珰都是决不被允许伸手去翻奏疏的,李言同近臣们又不算亲近,时常便是见过臣子之后一个人独坐在殿中理政,需要的时候再召见臣子,或者由臣子们主动请见。

后来有了李澜,才会抱着傻儿子一起看奏疏。

除去前朝的臣子们不提,李澜是这宫中除了皇帝以外,唯一一个被允许翻开奏折的人。

李言从来没想过李澜这样就会识得字,现在看着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是他已经确实地认识到了自己不可能因为这件事就不再疼爱李澜——他的澜儿是他的骨中骨肉中肉,习惯了被陪伴之后再度被一个人留下的感觉实在是糟糕透顶,那样的尝试一夜就够了,他不想再试。

李澜认识字也没什么不好,眼下就很帮得上忙。

李言满意地再次低下头,比宣纸更苍白的尾指点在奏疏上,又看了两行,轻声吩咐正在小心的翻阅奏疏的李澜:“再把说均税的折子也找出来。”

李澜迟疑地看着他。

李言想了想说:“就是平均税赋,谢别这两年一直在讲要改税制,前阵子不又在朝上提了么。”

皇帝素来有自言自语的习惯,不然也教不会傻儿子认字,独处的时候一不小心多说了两句不是一次两次,自己都不甚在意。

看李澜的眼神仍旧是迟疑的,李言伸手从旁抽了一张白纸,写了均税二字在上面,轻轻地递过去。

李澜双手接过来,认认真真地看了好几遍,轻快地点了点头,又去翻奏疏了。

翻了一会儿,像是忘了,又探头过来仔细瞧着他父皇的手书。

李言笑了笑,没有再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