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谢琻不禁“噗嗤”一笑,打趣道:“的确是臣输于良青太多,难怪殿下不喜。”

“那时不过是小孩子心性,闹脾气罢了。”太子含笑道,“可是后来沈先生也来了,他问我道, ‘殿下不喜谢编修,是否亦是如世人一般,畏惧琅玉之坚、棱角锋利,怕划伤了手指?’ ”

谢琻面上的笑容顿了下——他不知沈梒还与太子有过一段这样的对话。

“当时我是怎么回答的,现在已有些忘了。只记得先生后来又说, ‘神兵勇武,不善其器者必将自损肌肤,却又反去怪那兵刃太过快利,这是世人常有的毛病。殿下以后也会常见如这神兵一般的臣子,他们才高傲物、生性桀骜,非是良主不能驱使驾驭。’”

太子嘴角带笑,似想起了沈梒教育他时的那番情景,目光格外柔和了下来。

沉默半晌,他再次举目去看谢琻,含笑道:“我敬先生如神兵,却不知在先生眼里,我是否能勉强算得上一任良主?”

谢琻回望着,在那双肖似洪武帝的眼睛里看到了朝日高升的光芒。

半晌,他后退一步,双手触额深深一揖到地,简单道:“能辅佐殿下,乃是臣毕生之幸。”

太子大笑着扶起了他。

二人又比肩共立于廊下,举目看那自高高的屋角翻腾过去的流云,仿佛永不停息,仿佛日行万里。

此时,在融人的春光之中,却听太子低低地叹笑了一声:“却不知荆州之春,是否比京城更为绚烂。”

第73章 林深

荆州之春,四季不老。

多少公子在江南寻得了少年肆意,春衫薄,斜依桥,满城入目红袖招。误入南乡,皓腕凝似雪,金簪颤若星,醉里是江南,梦里忆江南。

又有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青山无穷、绿水不尽的天地间寻到了金玉堂前没有的畅快。一笠遮的暮雨青云,一蓑披得春江缥缈,白鹤归时暮云绕,闲躺竹桥忘昏晓。不思愁恼,不知烦扰。

而江南之美,又以荆州为最。这座水河环绕、青山四布的古城里,不知孕育了多少美景,和出众人物。往前说,此处出身的有开创“荆州学派”的秦阆,往近了说,又有号称“荆州汀兰”的沈梒。

然而有趣的是,这几位天下闻名的才子大儒们无论是否出过世,最终都还是选择归隐山林。如秦阆,已近十年不曾收教学生,只是游历大江南北偶尔兴起之时去两个清谈会。而他的关门弟子沈梒,在洪武二十九年的“达日阿赤之变”后丁忧返乡,自此行踪杳然,再没人见过他的身影。

有人曾戏言,在荆州水土里长成的都是目不染凡尘的仙人,在俗世里游历一圈后,都会忍不住失望。

世间纷纷扰扰,时光如梭而逝,转眼便到了洪武三十一年的春天。

在这一年里,北方草原兵乱频生,流民如潮南返,冬天的时候洪武帝病危,满朝文武草木皆兵,太子监国理政。然而这些事情,在渔米富足的江南之乡都无人提及。这里的文人论诗书、谈天地,商议朝政的都是着了相、染了俗气。

在荆州城半日车程外,有一处小村落,此处百姓以养蚕为生。山野之间遍种桑树,家家户户皆搭有蚕室,春季产丝之时常见妇女携幼童于凉荫下缫丝,女子娇声谈笑,孩童嬉戏玩闹之声不绝于耳,一片农忙闲适的好风光。

这又是一天的艳阳高照,落日下山之时尽染层云,烘衬出了一片浓艳绚丽的火烧云。白云的边角被余晖一照,仿佛金边缀锦缎,赤红亮橙的锦云流泻万里。

而乡民们都看惯了这般美景,一群人还是聚在桥头的桑树之下,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谈笑。唯有往返嬉戏着的小童注意到了,在青石桥之上,站了个怪人。他仿佛没有看过落日一样,背手仰头看着这片天空,一个人一站就站了好些时候。

有好奇的小孩子三三两两的跑过去看他,却又不敢靠近,只是打着转在远处围观。

那怪人似注意到有人在看他,转过头来,冲孩子们微微一笑。他的身形极高大,眉目高挺深邃,不笑的时候似乎挺渗人的。但此时他的表情十分温和,眼神清澈磊落,并不会让孩子们感到害怕。

见有几个小童远远地站着,这人笑着伸手入怀摸了摸,掏出了几块桂花糖往前递了递。孩子们砸吧着嘴挤作一团,最终有个大胆的走了过来,快速拿起糖来吃了。其他几个一看,也都纷纷聚了过来,伸着泥乎乎的小手抓糖吃。

那高大怪人笑着,看孩子们嘴巴都塞得鼓鼓的,温和问道:“好吃吗?”

孩子们忙不迭地点头。

“那阿叔问你们个事好不好?”那怪人含笑道,“你们这村子里,有没有住着一个相貌很好看、常常看书写字的哥哥?”

几个孩子面面相觑,都被问住了。

“……是说张家哥子吗,村西头的那个?”

“才不是呢!张家哥子不识字,地契都是跑了五里地让刘秀才给写的呢!而且他丑的很,阿娘说他以后讨不到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