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延祐点点头,便转身进了书肆。
“你认识段二公子?”
走在西市街道上,邓飏好奇询问。
“那可是个神秘人物,”邓飏说,“我在王城十多年,连皇帝皇后也见过,却不曾见过这位二公子。藏得深着呢。”
“唔,”崔季说,“以前我爹在储宫教书的时候,见过一面。二公子过目不忘,我没想到他还记得我。”
沈育便也点头:“我也没想到他能记得我。”
“此人气度不凡,比起他家兄长,倒更像个人物。”宋均佩服地说。
从西市出来,走在驰道边,两旁栽满绿树红花。行人络绎不绝,推挤簇拥,枝头摇落花叶,落在宋均肩头。
宋均:“什么味道?好香啊。”
沈育捻起他肩头米粒大小的黄花,桂花初绽,零星藏在绿叶底。
桂花开,桂月到,众人这才有了暑日即将结束的感觉。片刻前段延祐告诉他们的一个消息仿佛送来一阵金风,为望都城带来久违的清凉——
出暑入秋,天下第一等的节日,是文神皇帝的寿辰。
秋冬为阴,主刑杀,行刀兵之事。生在秋冬之际,八字重戾,无怪乎文神皇帝命途多舛。
很快沈育也有了整座王城都要为皇帝庆生的实感。
某天开始,城中出现了巡防的南军,提早为寿宴排除隐患。东西市生意也不好好做了,商贩都不屑揽客,懒洋洋坐等寿宴当天皇帝发来与民同乐的喜钱。
就连梁珩也不好好上课了。他找到了新的事做。
“纯金的立碑,多气派!”
湖心亭,梁珩又和他的两个好兄弟聚头讨论送什么给皇帝做寿辰礼。初秋尚有散不尽的暑气,湖上待着凉快许多。
沈育被迫听三人瞎扯,内心对他们提出的各种意见腹诽了无数遍。
预备打造纯金立碑的二愣子,名叫连轸,乃是太尉连璧独子,家业之大够他两世坐吃山空,钱多烧包的典型。
另一人自然是与梁珩形影不离的段延陵。段大公子的亲弟弟想必不能是段延祐,应当是太子珩。
“你懂个屁,”段延陵骂道,“金子多俗气,仔细你往宴席上一亮,闪瞎了各位大人的贵眼,回去被你爹打得屁股开花。应该做玉的啊,玉的!小爷正得了块整的蓝田玉,回头找巧手工匠雕了,再请人做篇歌功颂德的妙文章,刻在玉碑上。那才叫个奇货可居!”
他眼珠一转,冲沈育吹声口哨:“陪读,听说你文章写得好,不如你来做一篇?看看是你文章更好,还是小爷我的蓝田玉更妙。”
沈育都懒得敷衍他,评价了一个字——“俗”。
肚子里还有三个字,俗透顶。
段延陵勃然大怒:“你小子真敢说!把你拖去黑市卖了也买不起小爷的玉碑!”
梁珩只得又劝架:“行了嘛,本来就是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也很好呀。”
只要段延陵靠近沈育一丈以内,就会激发他的某种胜负欲。也就梁珩喜欢人多热闹,非得把众人凑一块儿。
“你来说一个。”段延陵喂给梁珩一颗脆枣。沈育垂下眼。
“嗯……”梁珩说,“金子做的走马灯!”
仿佛什么市井小玩意儿用金子重塑一番,都能登上帝王宴会。
“说了不要金子!”段延陵道,“换一个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