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周瑜冒险

烽火连天,硝烟弥漫。

周瑜当初满怀壮志豪情地向着雒城进发,那时候的他,雄姿英发,自信满满,誓要一举攻克这座坚城。

然而,如今的局势却如同一把无情的利刃,狠狠地刺痛了他的心。

战事陷入了焦灼,虽然每天周瑜还在咬牙苦撑,继续指挥战斗,可是从将士们的眼中,周瑜已经很难再看到希望。

不少人只是机械似的听从命令,甚至抗拒的气氛已经渐渐在军中弥漫。

周瑜的左肩一直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时不时的伤口会崩开,流出鲜红的血迹。

那伤口传来的剧痛,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周瑜的身心,但周瑜的眼神依旧坚定,燃烧着不屈的火焰。

他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坚持了这么久,周瑜相信,等到援兵赶到,就一定会有转机。

反观刘循这一边,虽然年纪不大,但刘循却没有让刘璋失望,没有让西川人失望。

他和将士们奋战在一起,每天都坚守在城墙上,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有着远超同龄人的坚毅和冷静!

周瑜左等援兵不来,右等也不来,战况不力,心情郁闷,使得他的箭伤不仅没有好转,反而不断的加重了。

刘备倒是经常来看望周瑜,关心他的伤势,甚至还劝他暂时停止进攻。

可越是这样,越激起了周瑜的傲气,周瑜就觉得刘备是在嘲讽他,取笑他拿不下雒城。

这一日,援兵没有等来,周泰却带来了孙权的回信。

周瑜把信拿在手里,还没打开,他就已经猜到了里面的内容。

如果有援兵的话,就不可能只有周泰一个人回来了。

周瑜心里一阵刺痛,箭伤也再次崩裂,众多武将都瞪大眼睛看着周瑜,大帐里的气氛显得非常诡异。

把信打开后,孙权的措辞很委宛,写的很客气,但周瑜那张俊朗的脸却愈发的难看。

公瑾吾兄:

见字如晤。

兄此番进兵西川,其志高远,弟深感钦佩。

然战事无常,风云难测,兄所率之军,历经诸多艰难险阻,至今进展未如预期。弟每每念及兄在前线之辛劳与困境,心忧不已。

弟深知兄之智勇,亦信兄全力以赴,然时运不济,或非人力所能左右。

如今局势复杂,兄之兵力亦有损耗,若执意强攻,恐有更多变数。

弟以为,暂且撤兵,养精蓄锐,以待日后良机,方为上策。

兄乃吾之股肱,江东之柱石,弟之所言,皆出于对兄之关切与对江东之长远考量。望兄能权衡利弊,勿因一时之执念,而陷自身与将士于危境。

待兄归来,吾等再议宏图,共商大计。

愿兄安好,弟孙权敬上。

这是第一次,孙权身为一方诸侯,却拿出弟对兄的姿态。

孙权给足了周瑜面子,也可以说,江东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会享有这种待遇。

原因无他,孙权熟知周瑜的脾气,必须得哄着他,先把他劝回来。

因为周瑜不是一个人,他还带着这么多江东的兵将。

周瑜看完信,久久的一言不发,大家都在看着他,等他做出决断。

周瑜过了一会,抬头看向刘备,问道:“玄德,吴候让我退兵,你看如何?”

刘备点了点头,“吴候高见,和我不谋而合,既然雒城取不下,不如早日退兵,免生变数。”

刘备不痛不痒的这么一说,让周瑜心里很不痛快,好像刘备认定周瑜就拿不下雒城一样。

“不如早日退兵,免生变数。”

周瑜心想,刘备这不是咒我吗,让我赶紧退兵,言外之意,如果不退兵,就走不了,这是在咒我会死在西川吗?

忽然,周瑜眼眸一亮,他故意咬了咬牙,做出很无奈,很不甘心的样子,当着众人的面,重重的长叹了一声,“天意如此,看来西川终不归我所有,传我命令,退兵!”

周瑜突然决定退兵,反倒让刘备有些发懵,周泰等人却都松了一口气。

周瑜忙着准备,刘备有些犹豫,把庞统叫到近前,对他说:“士元,要不要写信告知刘循,让他有所准备。”

庞统是刘备非常看重的谋士,刘备对他并没有隐瞒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