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 曹操很激动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勾勒出一道道朴实而动人的身影。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眼中含着泪花,声音颤抖却坚定地说道:“曹公啊,您的大恩大德,我们世代铭记!若不是您,我们这些草民还不知要在饥饿与困苦中挣扎多久。”

他身旁的一位中年农夫,粗糙的双手紧紧握着锄头,激动地说:“从今往后,我们定当辛勤劳作,不辜负您的一片善心。”人群中,妇女们抱着孩子,孩子们睁着纯真的眼睛,仿佛也在诉说着内心的感激。

曹操望着眼前这些善良朴实的百姓,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他看到了百姓们眼中的期盼和信任,那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也包含着对他的由衷感激。

此情此景,让曹操不禁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志向。

曾经,他满怀壮志,渴望在这乱世之中建立一番功业,拯救苍生,让天下重归太平。

他想起了自己所写的《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那时的曹操,目睹了战乱带来的惨状,百姓的苦难如同一把刀刺痛着他的心。而如今,眼前这些百姓的感恩,让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他感慨万分,心想:“我曹操一路走来,历经无数风雨,真正所图的不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再受战乱之苦吗?”

可是这么多年,曹操却被权力迷失了心智,迷失了双眼,变的充满了贪欲,变的不再理会百姓的死活。

曾几何时,他甚至还想登临最高的宝座,想要取代汉室篡逆称帝。

但是此时此刻,看着这些真心感谢他的朴实百姓,曹操猛然惊醒,当年的那個他,正在逐渐的被唤醒。

原来的那个他,只想社稷太平,只想百姓安居乐业,他只想做一个忠臣,做一个征西将军!

曹操的目光变得坚定而深沉,他在心里默默的喊道:“陛下,谢谢您,给了老夫一个重生的机会,一个救赎的机会!”

过了一会,曹操走上前,亲手扶起了几位老者,“诸位快快请起!我曹操受此大礼,心中有愧。这是我应尽之责,只愿能为百姓谋得一丝安宁。”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在田野间回荡。

百姓们站起身来,眼中依然充满着崇敬。曹操望着他们,心志越发坚定,就算得罪了全天下的世家,又算得了什么呢,他定不辜负这一片民心,不会辜负陛下。

并不是所有人都痛恨他,百姓会支持他,皇帝会支持他!

在这温暖的阳光下,这一刻的曹操与百姓们的心紧紧相连。

…………

在益州的刘协,目光长远,深谋远虑。

他深知南中地区潜在的叛乱隐患,决定未雨绸缪,先下手为强,以保益州的长久安宁。

于是,他果断派人传召雍闿、牂牁太守朱褒、越嶲的夷人首领高定以及在夷人、汉人中声望颇高的孟获前往成都。

消息传出,整个南中地区陷入了一片紧张与不安之中。

高定和朱褒在接到传召后,心中虽有疑虑,但还是决定前往成都。他们带着随从,踏上了这前途未卜的旅程。

一路上,高定心中忐忑,不断揣测着刘协此次传召的真实意图。他望着不断后退的风景,思绪万千。朱褒则表面镇定,内心却也同样充满了担忧。

终于,他们来到了成都。成都的繁华与热闹并没有让他们的心情放松下来,反而更加沉重。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突然皇帝会传召他们。

而另一边,雍闿和孟获却敏锐地觉察到了危险的气息。

雍闿在自己的屋中来回踱步,眉头紧锁。

这些年雍凯在南中并不安分,他自己心虚,所以不敢去成都。

“天子突然传召,定有阴谋。”过了一会,他喃喃自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