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叫霍冬。”
“那我就托大称呼你冬仔。冬仔,也许你说的没错,文戏确实简单些。但这里指的是单组镜头,你要考虑到转场时候的衔接问题。你也许没有经验,这不怪你。每天拍的镜头越多,准备工作就越复杂,消耗的时间就越多。所以拍两组武戏,抓抓紧,可能确实能拍三组文戏但是拍二十组武戏,就只能拍二十五组文戏。中间环节太浪费时间了。”
不得不承认,那位摄影指导很聪明。他不去纠结那个比例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说的还挺有道理。
可那摄影指导并不知道,这恰好落入了霍冬的圈套,等于变相承认了那个瞎编的数据。尤其是这场争论从比较经验,变成了比较数据,这本身就让双方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
真要说起来,如果那俩人直接来句“胡扯蛋”,接着在这里摆老资格,就不去争论,欺负霍冬的资历年龄,还真的没什么好办法。
就算其他人看出了猫腻,最多也就是有些恶感。难道就为了支持霍冬,放弃那俩人吗?那么剧组还开不开工呢?
霍冬肯定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这位老师,我翻看过以前的拍摄记录,平均每天的文戏镜头是134个,比标准数据差不多低了5个。也就是说,效率相差了30左右。你说的那些道理,如果下降10,那我肯定信。但30就实在太高了。”
一听这话,其他人还没什么,耿制片、叶归成这样的剧组头,他们全都是心中一惊。以前拍摄中没什么感觉,但真的听到数据,立刻就产生了怀疑。很显然,就算没有偷懒,那工作组的工作态度肯定出现了问题。
那灯爷同样恼羞成怒,一拍桌子:“挑!你这扑街说什么?”
“我说什么了吗?”霍冬冷冷一笑,“我就是说石头哥很专业,编剧在行,剧组的事同样也在行。所以他的排期没问题,都是按照数据来科学计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