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 阴阳五行治三废

山下的人看到山上的人都点燃了火,一个个都想要上山。

其他山上的人看到隔壁的山已经有了明火,燃起来了,摆脱了黑暗,一个个也纷纷想着让自己的山能够燃起来。

这就是大秦帝国改革的意义所在。

也是秦二世做了那么多努力的效果所在。

墨家弟子们这才理解了祖师爷设立那些门派规矩并不是为了要求他们,他们终于理解了那些话背后的真实含义。

知道了之后去做,做的过程就是道。

道就在每个人的脚下,道就在每个人的前面。

大道是最简单的。

然而无数人知道却又做不到,所以他们永远也得不了道。

而墨家的弟子们,他们所得到的,正是无数人梦寐以求想要得到的东西。

对于大秦帝国来说,生态科技城作为希望的火种,照亮了大秦帝国那阴暗的天空,火焰烧退了云梦泽里那久久不散去的阴霾。

一道亮光就此在关中生态科技城——长安亮起来了。

生态科技城里的墨家弟子们重新燃起了信念,主动地走入民间帮助人使用工具,主动地帮助那些孤寡妇女老人们干活做事。

墨门竟然因为生态科技城的建设,有了恢复过往开山立派的祖师爷们的志向和风范。

简直是太神奇了。

工匠们都很兴奋,看守保护生态科技城的士兵们也跟着感到兴奋。

不止建设者们感到兴奋快乐,秦二世在亲眼看到这些景象后也非常兴奋。

秦朝非但没有被终结,反而把春秋战国的文化精华给继承下来了。

难以想象,如果秦朝继承了春秋战国的文化和风骨,不搞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秦国的大一统总思想为引导,在大秦帝国开局之年就整顿发展文化,未来的秦帝国的文明会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

和汉朝的局面完全不同,第一,汉朝建立之前,秦始皇把民间的书都给收禁了;随后项羽把秦朝宫室里的书籍都给烧了。

第二,汉朝初建时,统治者受够了统治者喜欢强行干预百姓生活,动不动调遣下命令的做法。

他们崇尚无为而治。

这一崇尚黄老之学,就使得统治们有所侧重,他们不重视其他学派文化的发展,刘邦还挺厌恶儒家的,而墨家最出名的就是墨家机关术,显然汉朝继承的不过是些细枝末节。

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人才意识到,思想文化很重要的问题。但是这个时候他们去改,已经来不及了。

这就涉及到一个影响了中国文化极大、极其久远,但是却几乎不为世人所知道的案件——古今文学派之争。

现在很多人在争论说儒家这里不对哪里不对,知道的稍微多一点的明白现在的儒家是被阉割的。

但其实说封建王朝时代的糟粕是儒家导致的,其实根本不对,事实上归因于古今文之争才对。岂止是儒家文化被坑害了,中国的古典经史子集都被霍霍了一通。

史学家还是把古今文之争美化了,事实上古今文之争就是一帮不学无术的人想要吃一碗饭,可是他们没本事而且成份复杂,有的脸皮厚胆子大敢乱写,有的不负责任不考虑子孙后代,有的就是想着压迫奴役人,故意乱解释经文,用以给某些权贵使用的。

那就是所谓的今文学派。其实就是好人在战争中死光了,剩下一群坏逼在一个统治者没注意的角落里肆意妄为了。

很多人总觉得,庶民揭竿而起治理国家,往往能够给庶民带来利益。那其实是空想,这种事情根本不会发生。但是庶民老爱这么幻想,因为他们把自己代入成了刘季、代入成了夏侯婴这些人。

庶民做了皇帝,他甚至可能做不到换汤不换药。他会把最关键的几味药给丢了,加入一些自己以为的重要的东西。

老百姓还是老百姓,还是就让你干最多的活,拿最少的赏赐奖励。

而所谓的古文学派,就是那些掌握了知识,不希望错误的东西传下去害人的。

张苍就是那个古文学派代表。

就这么三件事,把汉朝的未来就框住了,也把此后封建王朝的未来给框住了。

难以置信,一个抱着错误的文化延续了千年的文明,到底是靠着什么坚持了上千年。就是那个制度,皇帝制度。

把皇帝和民众绑在一起,一旦民众过不好,君王就要跟着倒台。

所以朝代不断地换,民众的利益开始被最大限度的保障了。从秦朝后起,几乎绝大部分皇帝的目标都是保障民生,遏制贪官污吏。

但是无数悲剧,也在两千年的时空长河之下由此诞生。

后来的帝王对此都无能为力。

因为源头就出了差错,你后续再怎么改,结果都是一样的。补丁摞补丁,补丁摞的再好,衣服还是不合身。

而从扶苏保护继承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文化,并且引导他们发展开始,那些事都不会再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