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迎头痛击

异。

时间,双方炮兵阵地上是炮火不断,爆炸产生的硝烟和气浪让双方炮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炮兵,毕竟在数量上中国炮兵要略逊于苏军,苏军的炮兵可是从贝尔加湖那里的集结地千辛万苦运送过来的,那可是远超过第二战区重炮总数三倍以上的恐怖数字;虽然运送过来时千辛万苦,同时还要面对经常突然飞来的中国空军攻击机的打击,上的损失不少,但是瘦死的骆驻比马大。这昼伏夜出的追赶,总算是在第三波攻击部队的运输护送下来到了它们最后的战场。所以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帅在自己的《一周攻势》中就明确的提到。第三波攻击部队的重火力要比第一、第二波次的总和还要多!

不过面对困境,中国炮兵们没有退缩,他们顶住不断落在自己阵地旁边的炮火。恪尽职守的完成着自己的任务发一发的向对面发射着

双方的炮战在炮战进行十分钟后升级为全炮部队之间的大炮战,天空中不断飞舞的炮弹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轨迹,在夜空中异常的好看,好看到一些的面步兵都被这样难得一见的光景所吸引,仰着头看着这一生也许就看到这一次的人工美景。而这个场景在战役结束后几十年里都有电影人试图复制再现出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但是直至电脑特效技术成熟之前。没有人能再现出这样的景象,因为要想真实的制造出这样的场景,就需要动用超过数千门各型口径的火炮,特别是超过一百五十毫米的重炮,光是总数达到近千门这样的数量就无法用常规手段来展现出来。

而且单纯的炮弹轨迹还是比较简单的,让天空中不断闪现火光的是双方炮弹在天空中撞击后所产生的爆炸显现出来的效果。这种效果才是最难以复制和显现出来的。

炮弹在天空车相撞这样的几率实在是小的可怜,猜斗在理论卜都不存在;但是在今夭的确出现在了世人聊魄,一记录炮战的摄影机中;事后有弹道学研究员解释:双方都在向对方的炮兵阵地上发射炮弹,这炮弹抛物线轨迹便处于一个相同的轨迹航道中,而且在这个相同的航道中,又在这样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集中了如此之多的火炮。这就向数千艘不会变向的船只在特定的一个海域航道内行驶,撞上的几率要比平日里大上千百倍。而放大的几率再乘以双方所发射出来的炮弹,这样集中而又众多的天空炮弹相撞也就成为了现实和可能。

喜二战区中没有王牌部队,自然也没有装备炮弹轨迹雷达这样的无上利器,即便是有也对漫天飞舞的炮弹失去作用。雷达上只能看到密密麻麻的轨迹。想要从中分解出哪一条特定的轨迹都非常的困难,在这种时候,更多的是凭借炮兵自行计算对方弹道轨迹和凭借经验射击还来的更为靠谱。科技虽然是万能的,但是光靠科技作战却是万万不能的。一切都还是操纵武器的人说了算。

在双方炮战所产生的死亡轨道上空,有着几架飞机在躲避这个死亡禁区的同时也在注视着地面上的炮战,这几架飞机不断的关注着苏军炮兵阵地上所绽放出来的爆炸焰火,通过飞机上的通讯器材和地面进行着最直接的交流和沟通。

“炮弹落点向南偏差五百米,注意,向南偏差五百米。第八炮群注意,你们的炮弹向西延伸了四百米,向西延伸了四百米。”

“第六炮群,目标已被摧毁,重复,目标已被摧毁。向西延伸一千米,那里有至少六门重炮,重复,向西延伸一千米,那里有至少六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