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炮灰为王[快穿] 甲子亥 2230 字 3个月前

要知道,广德帝一再减免农税,也才低至二十五取一。农民穷的吃不饱饭,倒是商户和地方官员勾结,富得流油。

这一点孟则知深有体会,否则他每月二十多万两银子的外快(火柴,香皂)是怎么来的?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商业已经大致恢复了过来,是该重新对商户收税了。着,从今往后,改商税为十取一。”

十取一?这一年得多交多少钱?

文武百官群情激奋:“万万不可,且不说祖训不可违,贸然增收商税,与民争利,传出去,叫天下人作何感想……”

“与民争利?”孟则知语气不善:“还是与官争利?”

众臣一噎。

“事实如何,你们心知肚明。”孟则知说道:“所以,朕不是在和你们商量,而是在告诉你们朕的决定。”

“万岁……”

“不仅如此,从今往后,人丁税按名下地亩之多少缴纳。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官绅一体纳粮,耗羡归公。”

朝廷向百姓征收的正赋有两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一是田赋,一是人头税。前者依据财产状况纳税,后者按人头收税,广德年间定每丁征人头税三十文,粮十斤。

同时,在册或退休官员以及取得功名的书生是不用服兵役和徭役的,甚至于他们名下的商铺和田地也不用缴纳赋税。

官绅一体纳粮就是让他们也交税当差,当然他们不想服兵役和徭役也是可以的,用银子折算就行了。

孟则知此举无疑是极大的损害了官员和地主阶级的利益。

“万岁……”

孟则知直接打断了他们的话:“朕也知道众爱卿的苦衷,所以,朕决定,自今日起,凡文武官员,每年增发十倍于正俸之恩俸。除此之外,文官加八倍于正俸之办差经费,武官加五倍于正俸之办差经费。”

以正一品大员为例,每年正俸不过银一百八十两,禄米一百八十石。京城物价不低,这些钱养活一家老小都是问题。

听到这儿,众臣一愣。

棒子打了,甜枣也给了,接下来就该先礼后兵了。

“不过,朕的丑话说在前头,打从今日起,什么冰敬炭敬耗羡,就都别收了,要是被朕查出来,收受贿赂或贪污一千两以上者,革职,流千里。五千两以上者,斩。一万两以上者,诛三族。还有偷税漏税者,在官贬官,在爵夺爵。”

“这,如此严刑峻法……”文武百官无不是面上青一阵白一阵。

孟则知意味深长的扫了他们一眼:“问心无愧的,自然不会觉得这是苛刑。”

众臣讪讪地说不出话来。

“还有,即日起,海贸所获银钱,七成归国库,三成入内帑。”

注意,这里说的银钱,可不包括那些奇珍异宝。

“严禁私人海外贸易,违者籍没家产,充军流放。藩属国朝贡,仍以勘合贸易为主。”

太祖皇帝立国之后,沿用前朝惯例。只允许藩属国与朝廷进行有时间、地点、数量规定的朝贡贸易。即藩属国商船载贡品及各自货物来华,朝廷收下供品并花钱买下货物之后,以“国赐”形式回酬藩属国所需要的货物。各国贡期三年到五年不等,朝贡时必须持有朝廷事先所颁发的勘合(证明)。

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因为他费心费力栽出来的树,如今也就勉强算是收回了本钱,自然不希望被其他人摘了果子。

二来,是为了防止商人一股脑的涌入海上。因为国内大宗货物的产量都有限,一旦叫他们尝到了甜头,势必会招揽人手扩大生产。可工人又是从哪里来,还不是要到农村里面去找。一旦种地的农民一股脑的涌进工厂,田地无人耕种,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事情总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起码十五年之内,孟则知都不打算放开海上贸易。

“至于摊丁入亩等事,着内阁根据我朝百姓之实际情况,先拟一道折子呈上来。”

孟则知只管出主意,跑腿的事自有下边的人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