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忤逆”的臣子,下场无疑很惨,前有夏言弃市,后有李默斩首。而对那些“听话”的臣子,前有首辅张璁,今有严嵩、徐阶之流。
现在出现日食,则是预示当今圣上德行有亏,这无疑是要触怒天威。若是能够以“日食不见,即同不食”为结论,这无疑能够避免一次祸事,还能够借此讨好圣上,何乐而不为呢?
“荒谬!从古至今,并无此一说!”吴山当即板起脸来,显得大公无私地道:“日食已现,咱们臣子焉能置之不理,当即刻行救护之礼!”
说着,给主持礼仪的属官一个眼色,当即就要按着礼制举行救护之礼。
“吴尚书,此言差矣!”袁炜却是出言制止,并说明观点道:“何为天象,自是上天出现的异象。而今日食被乌云所掩,不显现于天,既无异象,圣上并非失德,咱们何须再行救护之礼?”
吴山深深地望向这位属官,虽然贵为礼部尚书,但却不见得能压制住袁炜。
袁炜是嘉靖十七年的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最初并不显眼。随着青词精妙而得宠,官途可谓是一鸣惊人,被超迁礼部右侍郎,加封太子太师衔。
而如今,实质他才是青词第一人,其所写的:“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岐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这段青词,被嘉靖裱成对联置于万寿宫的精舍中,足可见袁炜的份量。
身后的官员听到这番话,尽管有些牵强附会,但不少人亦是纷纷点头附和。像吏部尚书吴鹏,更是直接明确支持袁炜,建议取消这一个救护之礼。
吴山的脸上显得很是严肃,他心里有着坚持,特别他作为礼部尚书,更是有义务拨乱反正,让到礼法能够有序地动行。
面对着站出来反对的袁炜,他一本正经地指责道:“一派胡言!天子蒙难,仅因乌云所遮却而不救乎!今十万火急之时,本官不跟汝等费口舌,即刻行救护之礼!”
随着一声令下,早已经准备妥当的礼部官员不敢再耽搁,当即引领着大家进行救护之礼。
“日食不见,即同不食!堂堂礼部尚书如此顽固不化,陷圣上于失德,当真是可耻可恨也!此非救护之礼,乃失忠之礼也!”
袁炜并没有畏惧于吴山,却是针锋相对地攻击,接着是拂袖而去。
“说得好!此非救护之礼,乃失忠之礼也!”吏部尚书吴鹏又是附和,同样是转身离开。
众官员顿时是大眼瞪小眼,却是有官员跟着袁炜和吏部尚书吴鹏离开,亦有官员继续在这里跟着吴山行救护之礼。
不得不说,每个官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追求,有的人仅仅想着个人仕途,有的人却是追逐着上古时期的尧舜之治。
袁炜走出礼部衙门门口,抬头看到西边的天色渐黑,而日食仍然还躲于云层中,脸上不由得露出了一个胜利的微笑。
在回到家中后,他顾不上吃晚饭,一个人直接到了书房。先是将门窗关紧,接着铺上白纸,却是捻袖持笔沾墨而动。
按说,他这位礼部右待郎应该是遵循礼法,实行救护之礼才对。
但经过诸多的研究,他实在是太清楚当今圣上的秉性了。若是让圣上承认错误,认为他的德行有亏,绝对是找死的行径。
昔日的大礼仪如何?
首辅杨延和坚持礼法,推举当今圣上继位,从而保住大明江山稳固,但因为在大礼仪中坚持的观点不为圣上所喜,最终只能辞官归田。
反倒是二甲出身的张璁,由于在大礼仪中顺应圣上意图,仅六年便入阁拜相。
对与错,实质并不重要,关键是否符合圣上的愿意和需求。
刚刚的日食,却是让他看到了一个天大的机遇。
虽然他已经贵为礼部右侍郎,但无疑还想要更进一步,着进入内阁的强烈期望。甚至想要超过徐阶,接下严阁老的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