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杭州,他们自然不能联系地方官员,只能私下里暗访。私盐之事必定十分隐秘,一时半会儿看不出端倪,两人打算先在杭州城里逛一逛,熟悉熟悉环境。
与长安城的市坊格局不同,杭州城由一条一条蜿蜒的街道胡同构成。街上人烟辐辏,车马骈驰,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各色货物都见有人出售,到处是生意兴隆的景象。
崔容感慨道:“人常说江南鱼米丰饶,是块富庶,如今一见之下,竟比长安城也不差分毫!”
“天下之大可见一斑。”杨进也议论了两句:“这杭州城川泽广远,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积年累月自然不同。加上此处有漕运之利,南北商贾无不汇集此处,也难怪这般富庶。”
说起漕运,崔容又想着那批私盐可不就是走的水路,于是便说要去码头看一看。
几人找行人问了路,打听到杭州城最大的码头,便一路往东面走去。
到了码头,崔容远远地就被那繁忙的景象震惊了。
只见码头上停靠这密密麻麻的船只,有的载满了货物正要出航,有的却刚刚靠岸停泊,正在紧锣密鼓地卸货;河道上,还有船只往来穿梭,熙熙攘攘,竟无一船空闲着。
而在岸边,船工纤夫也有数百人之多,此外还有许多茶馆饭铺,足以看出此地的兴旺发达。
“如果私盐走水运,必得用大船运载。我看可以从几个大码头查一查。”崔容说。
杨进点点头,两人寻了一处茶馆坐下,准备伺机打听消息。
第四十六章 长安茶长商
两人坐下,随意叫了些点心茶水。
等小二上茶的时候,崔容叫住他,塞了一吊钱问:“麻烦打听一下,这里的货船都是谁家的?”
小二得了赏,眉开眼笑地回答:“那可多,王家、张家、朱家、李家……唉,数不过来!不知二位公子是想雇船还是想找人?”
崔容见他伶俐,索性便将先前编好的一番说辞拿了出来:“我们有一批货物,想送到长安去,不知这里可有北去的船只?”
“二位公子要是找往北的船,那可真是来对地方了!”小二一拍巴掌道。
崔容索性叫他坐下,追问:“此话怎讲?”
待小二解释一番,他终于明白原来杭州城里几个码头是按照航线划分的,这东码头不仅是最大的码头,也集中着所有北上的船只。
“我们的货数量大,小船恐怕不载不动,想找大一些的船。”崔容补充道。
小二想了想,说:“要是找大船,恐怕只得朱、王两家。只是这两家生意做得大,价钱比旁人要贵些。”
崔容拿出大生意人的腔调:“价钱不是问题,只是这一趟路途遥远,我们想找个安全些的船队。”
“那就再合适不过啦!”小二笑嘻嘻道:“朱、王两家据说上面关系硬,这些年从没听说出过什么事。公子若真有意,派人找船队管事就行。
说罢,小二还给崔容指了指那管事所在之处。
崔容点点头,没有继续问下去,从怀里又掏了一吊钱赏了这小二。小二难得碰到这样大方的客人,欢天喜地接了,千恩万谢一番才离去。
出了茶馆,崔容和杨进便往小二所指方向走。
两人没有靠的太近,远远看了看朱家和王家的船队。只见数十条统一规格的大船停靠在码头,船头插着统一大小形状的旗子,上面写着自家名号,看上去果然比其他船队财大气粗许多。
这样的实力,说背后没有什么关系,估计没人相信。
崔容和杨进对视一眼,都觉得这两家船队有必要好好查一查。若哪一家有船队经常往长安去的,十有八九有些问题。
这已经涉及到商家隐秘,如何查才不打草惊蛇,还得好好谋划一番。
两人站了一会儿,见已经引起往来行人的注意,便立即转身回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