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讨论的结果就是,五日后黎锦不仅收到了书院的回信,里面还有三百二十两的银票。
人家把钱都给到了,黎锦自然得登门拜访表示谢意。
京城书院不缺教谕,有举人来访一般都让其去讲堂旁听,或者在此借住并寻机会与其他举人交流。
黎锦完全没有这些想法,他到访也只是礼节性的表达谢意。
接待的黎锦的教谕名叫包俊,平日管理书院招收讲郎情况。他见黎锦只是登门道谢,自己也松了口气。
如今黎锦之所以名气大,还是因为陛下亲自说要印刷并推广这两本启蒙书籍。
但在很多考中举人的读书人眼中,这些书没有一点深度,完全看不出一个人的水平。
最多就是那《蒙学算经》里面的启蒙手段很是灵活简单,一目了然。
若是黎锦一开口就想留在京城书院,包俊还真不好给黎锦安排职位。
毕竟这里的举人太多了,而编制在内的教谕名额有限,多少人削尖了脑袋都想留在京城书院,其中也有不少解元、亚元等。
黎锦的履历虽然很是光鲜,但放在一群与他水平类似的人中,也挑不出多少闪光点。
可黎锦到底是在陛下面前挂过名号的人,如果黎锦开口想留在书院,京城书院再怎么说也得给陛下面子,特招了黎锦。
包俊跟黎锦推杯换盏,交流一个多时辰,发现黎锦并不像他听说的那样‘出身农家,终日研究浅显易懂的知识,缺乏深度’。
反之,黎锦言论间有理有据,就连很偏门的周易八卦,黎锦都能接的上话,而且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