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349优势在我

九月,李景隆到德州,收集溃败的士卒,并且调动兵马五十万人,进驻河间。”

“啊?”

王布犁、朱元璋、朱棣三人皆是十分错愕。

就算是朱元璋夸赞李景隆是一个合格的二代,可实际上在军事上对于李景隆并没有报太大的期待。

朱棣忍不住瞥了王布犁一眼,小声道:“这是你安排的?”

“我怎么知道?”王布犁当即辩驳道:

“先前就是李景隆这小子拿你胞弟的,他深得你大侄子信任,咱俩这关系,朱允炆他能信任我?”

朱棣一想也是,大明竟然没有什么人可以领兵了。

五十万人?

朱元璋自己个都没有领过如此多的兵马,更不用说他不看好的李景隆了。

大明朝真的没有什么统帅可以用了吗?

五十万兵马,对上朱棣这种久经战场之人。

再加上李景隆这个统率能力,朱元璋都觉得朱允炆是故意要让朱棣赢的。

看样子这个孙子没怎么受过军事教育,只晓得用兵力来横推,根本就没什么军事意识。

那齐泰是有法子。

但他终究是没有在军队里待过,许多战事都是靠着自己的臆想。

一旦此时大明有外敌入侵,那蒙古人来袭击,没了朱棣这个边境之王托底,北边怕不是要丢了啊?

不过朱元璋稍微想了想,李景隆同朱棣的关系也不错,他是不是被王布犁故意推给朱允炆,让他取得新皇帝的信任,以便将来能够在一些事情起到决定性作用。

李景隆那小子别看年岁最大,但对于王布犁是极为信任的。

什么主意都是悄悄找他去拿,就连去边境同蒙古人充当走私的纨绔子弟,那也是有模有样。

想到这里,朱元璋默不作声的瞥了王布犁一眼。

他不相信在这场争夺皇帝大位这件事上,王布犁他会置身事外,如同当年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像李靖那般两不相帮。

这不是王布犁的性格。

接下来的事情果然如同朱元璋料想的一样,这次朱棣受到了东南两面大军的夹击,江阴侯吴高率部从辽东来攻打永平。

朱棣决定先集中优势兵力救援永平,再回来救北平。

因为他了解李景隆这个人,寡谋且缺乏实际的作战经验,尤其是大兵团作战,他爹都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尤其是在朱棣看来,建文也不是个会打仗的人,五十万人堆积此处。

政令不修,军纪不整,北平早寒,士卒缺少衣食。

再加上李景隆智勇不足,威令不行,必败无疑。

朱棣告诫世子朱高炽,若是李景隆来攻打北平,只许坚守,不可出战,等你爹回来吊打他。

六天的时间,朱棣赶到永平,吴高等人立即向山海关逃去,朱棣派出轻骑追击,俘虏斩杀数千人而归。

因为战事迅速,朱棣再次召集众将商讨北上取大宁的计策。

朱棣与朱权关系不错,哥俩没少合力出征,尤其是朱权的人马远比朱棣要多。

因为他们俩关系好,所以朱允炆再次送来助攻。

朕要削夺宁王朱权的三护卫,免得他们两个强强联合。

然后朱棣就强行挟持宁王,收拢了他的所有部下,还接收了朵颜三卫。

壮大了军事实力,扩大了地盘,巩固了北平至东北地区的后方安全。

李景隆的操作完全在朱棣的预料之中,他兵分三路,一是以主力猛攻北平各门,二是以一部分兵力袭取通州,断燕军返回北平的路,三是自率九营驻扎在郑坝村,截击回此的燕军。

朱棣在路上整合兵马,分为五军。

当日大雪,白河封冻,燕军于次日早踏冰渡河,击败李景隆的万余哨兵,遂进攻李景隆的主力。

李景隆的人马多是南兵,加之九月来的,北平又早寒,天降大雪之下,士卒苦于严寒,冻死冻残甚多,士气低落,阵势混乱。

朱棣趁机猛攻,连破七营,斩杀俘虏数万人。

李景隆率领残兵逃往德州。

稍微整顿兵马后,朱棣继续攻打北平城下的李景隆部,破其四营,余者皆逃亡德州。

北平之围遂解,但是朱允炆尚不知情,觉得李景隆的这番布置拿下朱棣指日可待,加封他为太子太师,赐予重赏。

朱棣瞧着画面当中壮年的自己,着实是有些意气风发,一副天下没有人是我对手的意思。

“洞察敌情,判断准确,决策果断,部署巧妙。”

朱元璋也没料到自己儿子在军事这方面跟自己相比,是真的继承了这种风格。

“战略以及战术上运用的都非常得当。”王布犁放下手中的冰阔落,忍不住笑道:

“只不过目前的朱棣是一丁点都没有壮年时期朱棣的信心。”

朱棣本人也承认,他看着将来的自己在如此局面下都能把战事打的游刃有余,这正是他所追求的。

只是不知道有没有踏破元庭,直接覆灭大元,干成封狼居胥这件事。

“人总归是成长的。”

朱元璋对于儿子如此优秀,内心也是十分欣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