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公务员制度

刘彻和武则天的对话,引起其他各朝皇帝浓厚的兴趣,他们也想知道科举制度。

要是他们大汉也可以搞科举考试制度,那想必可以给朝廷培养一大批的人才。

由于各地官员举荐人才的数量有限,这就导致名额基本上被各地的士族占据,普通人根本就得不到举荐名额。

“户口由唐高宗时期的380万户,增加到武则天时期的615万户。”

“武则天为了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组织农学专家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

“凡有谏词或冤屈者,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到朝堂击鼓,朝廷将受理并上奏,以保证下情上达,了解更多的谏言。”

“主播先从积极的一面来说,武则天在政治方面做到了重用人才和广开言路这两点。”

武则天:@刘彻,科举制度内容繁多,朕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武帝还是询问主播吧,可以请主播详细介绍一下科举制度,朕正好也可以看看后面朝代的科举制度是怎样的,说不定可以借鉴一二。

“武则天重视人才的选拔,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需要有才能的人共同努力。”

正是因为有魏征时刻提醒他的言行,他才能时刻保持警醒。

“因此直言敢谏在朝中蔚然成风,使下情得以上达,这对于改革弊政、促进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武则天在政治方面的措施除了重用人才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那就是广开言路。”

“武则天通过各种途径扶植庶族地主官僚,从庶族地主中搜罗更多的人才,扩大其统治基础。”

“而且武则天还开创了殿试制度,以改革普通考试制度的弊端。”

“武则天除了政治方面的措施,在经济方面也有不小的建树。”

她这一生充满了争议,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陛下大力发展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而他也正是通过科举考试得到了陛下的重用。

一九二.三.一二七.一五

“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开通言路,使人们可以自由地提出谏言和冤屈,开放朝堂的登闻鼓就是一条开通言路的措施。”

“武则天虽然政令严明,刑罚严峻,但对于直言敢谏的臣民却十分敬重,尽量采纳他们的建议。”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被举荐的人才只会对各地的官员感恩戴德,会认为是各地官员给了他们飞黄腾达的机会,而不会感激朝廷对人才的重用。

严重一些的话,很可能就如前朝隋炀帝杨广一般,弄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但现在不一样了,武则天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了众多名臣,这让他看到了人才选拔的好办法。

李治心里很不是滋味,户口增加了近一倍,这对他而言是一个打击。

后面随着清朝灭亡,科举制度也彻底走向终结,迎来了全新的科学人才培养制度,直到如今政府的公务员制度。

皇帝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这个时候就显得谏臣的重要性。

朱棣:武则天开创的殿试制度和武举制度,对后来的朝代影响深远,哪怕是朕的大明也一直沿用,从这一方面说,武则天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那就是各地官员对举荐人才拥有很大的操纵权力,这里面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乱象。

因此严格说起来,陛下对他恩重如山,有再造之恩。

他们唯一关心的一点,就是当朝皇帝是不是对老百姓好,有没有让他们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可到了媚娘统治的时期,老百姓户口却增加到615万户。

“所以在武则天执政的年代中,始终有一批文似狄仁杰,武如娄师德的能臣良将为其效力,这些人才有力地维护着武则天政权的稳固。”

但武则天的科举考试制度,却让他眼前一亮。

想到这里,他不禁看向端坐于案台前的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