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中日对赌国运之战

洋务运动的失败有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那就是中日甲午战争。

苏晨每每想到在国运对赌之战中输给日本,就不免心情格外的沉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甲午战争对中日双方都影响深远,是两国历史重要的转折点。

对于中国来说,甲午战争的惨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

但也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让国人开始思考怎么才能拯救中华。

甚至于北洋舰队被李鸿章下令退到港湾里去了,导致最后被不依不饶的日本堵在里面出不来。

“利用先后攻占的南北海岸炮台,与联合舰队相互配合。”

“得知此事,日本欣喜若狂,认为这是挑起战争的绝好机会。”

“屠杀持续到二十六日,此时旅顺已经无人可杀。”

“犹豫中,光绪帝只给了一个五个字的批示,该衙门知道。”

“所谓同光中兴,给这个已经开始腐烂的王朝带来了一抹生机。”

“李鸿章则试图求俄、英两国进行干涉,牵动日本动兵。”

“1894年,朝鲜秘密社团东学党发动起义。”

“并在1433年到1549年中,共派出十一个朝贡使团前往中国。”

也正因如此,清政府慢慢采取了孤立主义的政策,不再愿意维护庞大的藩属国制度。

“在东方,俄罗斯则一直致力于从中国夺取更多的土地,并在远东地区获取一个不冻港。”

“威海卫之战,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结局落幕。”

一想到被日本打得一败涂地,他们每一个大清国的臣民心里极为憋屈。

“时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对于清政府的外交惨败直言不讳地说。”

“然后进攻北京,迫成城下之盟。”

此刻清末一些致力于革新的有识之士无比羡慕日本的崛起,再回看大清国洋务运动的失败深深的叹了口气。

“这支由劣质渣煤驱动、舰型老旧、航速不高、炮弹不足的军舰,和日本联合舰队进行了一场几无胜算但令人肃然起敬的战斗。”

“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这里率先引进西方的军事教育体制和内容,培养了一批中国近代的船政人才和高级将领,其中很多人都在残酷的甲午海战中英勇牺牲。”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就开展了洋务运动。

日本是全心全意地学西方,脱亚入欧转型向西,彻底地学。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满朝文武都觉得,这支力量已经足够让大清国安稳睡觉了,满朝文武都认为应该暂停购买外洋枪炮。

“1894年三月,一个初春的夜晚,紫禁城内上书房灯火未熄,光绪皇帝仍在批阅奏折。”

可他也不得不承认,或许就是这种不要脸面的不耻下问,才让日本迅速赶超大清国。

不管大清朝有没有醒,至少中国人醒了。

可结果呢,一直被他们看不起的小日本,居然破天荒的战胜了天朝上国。

他并不是想为北洋海军的战败找借口,而是事实确实如此。

可结果呢,反倒是清朝为日本的侵略赔偿了五十万两白银,就为了换取双方的和平。

“然而,因为腹背受到炮击和鱼雷偷袭,包括定远在内的主力舰均有损伤,甚至搁浅、沉没。”

现在藩属国被清朝一个个丢弃,他身为大明的皇帝,怎么能不心疼呢,那些可同样都是他大明朝的藩属国。

“但条件是另赠五千万两白银的赎回费用,最后在三国协议下减为三千万两。”

“西方人渴望打开中华的贸易市场,交换茶叶、瓷器。”

中日甲午战争开打,整个日本是全国的总动员。

晚晴时期的老百姓对小日本痛恨不已,因为他们得知日军攻占旅顺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北洋海军刚刚出巡南洋归来,李鸿章上奏朝廷,痛陈北洋海军舰船与装备已经开始落后的事实,向海军衙门申请,即使短期内不购买快船,也应为主力舰安装先进的速射炮。”

日本在购置西方新型军舰枪炮的同时,北洋舰队却因为没有钱无法更换。

“1894年五月下旬,大连湾,北洋海军正在进行三年一度的大校阅。”

“对困守在港内的北洋海军进行攻击,北洋海军则以刘公岛炮台及舰上的火炮还击。”

“恭亲王奕曾在1860年《统筹夷务全局折》中,将俄国列为外部侵略的第一大威胁。”

“日本政府不仅发行了用于海军建设的专门国债,烟草税、药物税也都投到了海军这个无底洞之中,最高时,甚至达到税收的八分之一。”

在甲午海战这场战争中,日本不断地在利用或者说玩弄国际法。

“包括朝鲜、琉球、安南、缅甸在内的东亚许多国家,都将中国看作自己的宗主国。”

他当初从日本的资料中得知这一点的时候,觉得这一招非常可笑。

“1874年,日军入侵台湾。”

“就在清政府还在内耗之时,一条由日本谍报系统组成的暗流也开始蔓延到大清帝国的各个角落。”

在甲午海战之前,他并没有把小日本当一回事。

对于清朝来说,如此好的形势,完全可以在和日本的谈判中占据上风。

他因为与李鸿章不和,就以节省财政支出为由,奏请皇上暂于两年内禁止南北洋购买西方的军舰和枪炮。

在旅顺的街道上,被杀的百姓就有两千六七百人,被埋在一个大坑之内。

“1875年,日本派出舰队侵略朝鲜,同时派遣使者森有礼前往中国试探总理衙门的反应。”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清朝的心腹之患暂时消失,来自俄国的危险上升到首要的地位。”

“反倒让清政府为日本的侵略赔偿了五十万两白银,以换取双方的平安无事。”

“高升号事件发生后,英国国内舆论一致声讨日本对国际公理的践踏,军方也要求对日军实施报复。”

原来是日本人跑到英国,找了牛津和剑桥的几个著名的国际法专家写了一篇文章,一下子把这个事情的性质给颠覆过来了。

“1853年七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一支舰队,停泊到了日本的江户湾。”

“直到19世纪中期,日本还是一个封建国家。”

“1884年,朝鲜发生亲日派策划的甲申政变。”

“十几天便成功登陆,居然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在震耳的炮声中,一封电报被交到了北洋大臣李鸿章手中。”

在打攻防战的过程当中,李鸿章不主动去打,一直保存实力,想要找准机会和日本达成妥协谈判。

“因其在甲午战争中潜入威海卫军港侦查,立下功劳,甚至获得天皇破格接见。”

他之所以说日本玩弄国际法,是因为他后来了解到日本为什么翻盘了。

“不过,一支黑色军舰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而在旅顺周边的山上,被杀的兵民就更多,而且都没有收埋。

可无奈就在那一年,他们大清国这时候停掉了军舰枪炮的购买。

“中华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来,迄今未添一船,恐后难为继。”

要是被其他的欧洲列强打败了,他们还不会觉得有什么,反正也已经习惯了。

这个是中日之间在接纳西方当中一个最大的差别,而这个差别就使中日之间的矛盾在1860年之后慢慢突显。

“在那场战争中,由于日本军队中疫病流行和战斗不利,日本政府不得不接受谈判。”

要知道,清朝的老百姓和藩属国都是继承大明的。

“一年后,在巨舰的威慑下,《日美神奈川条约》签订。”

“然而,这次黑船事件却成为日本革新的契机。”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日本想让美国人觉得,日本这个国家是个大力士之国,所有的人都是这个样子的,想着把美国人吓跑。

1882年,小日本居然在朝鲜找事情,要找大清国的麻烦。

从那个时候开始,清政府就对外部事物不愿意管了,因为清政府面临着非常迫切的自我发展任务。

“而此时的大清朝却是猝不及防地面对一场近代化战争,举国上下对于该不该打、究竟该怎么打,一片茫然。”

可最后的结果,出乎大家的预料,整个事情突然翻盘了。

清朝晚期的老百姓听到这里,心情尤为复杂,内心很不是滋味。

到了美国船上以后,日本人看见那种高鼻梁、深眼窝的美国人以后,直接跪倒在地,趴在地上磕头,请美国人收留他,他要学习美国人的东西。

“在这个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政治秩序中,日本也成为中国明朝的朝贡国。”

“大环境下滋生出的惰性,不知不觉间,让中国人对于西方的近代发展反应起来比日本要慢上好几拍。”

就比如高升号事件,他清楚的明白这是李鸿章故意为之的。

正是因为他的这份奏折,才导致北洋舰队错失更换装备的绝佳时机。

“当年十一月,英国法院裁定,高升号事件中,日本没有过错,清政府则要赔付英国商船的损失。”

“琉球国王仍然坚持向清朝派出朝贡使团,以示对清朝宗主国地位的承认。”

“恭亲王称俄国为肘腋之患,而英、法等国为肢体之患。”

李鸿章:大清国的一个地区和日本的一个国家打仗,先天就处于弱势,甲午战争的战败也情有可原。

“靖远、来远因伤重离开战场,致远、经远重伤沉没,铁甲舰定远、镇远孤独地漂浮于黄海海面。”

据他所了解的,小日本和大清国一样,一开始对西方也是抵触的。

“相比起日本这座岛国,中华的资源显然要丰富得多,生存危机感自然也不会那么强。”

“此时,北洋海军的实力雄厚,号称亚洲第一,远超邻国日本,共有德国造、英国造舰船二十五艘。”

那就是大清国的纸老虎形象被戳破了,原来大清国已经弱得连昔日看不起的小日本也打不过了。

“如果此时和日本开战,北洋海军等于是丧失了战前最后一次更新装备的机会。”

“从而使日本在东亚地区第一个走出了传统王朝的模式,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可现在看看清朝是怎么做的,一系列的妥协行为及其憋屈,他想不生气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