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在皇权至上的王朝,和老百姓分享手中的权力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尤其是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对谭嗣同感到敬佩的同时,也明白了变法这条路在中国彻底走不通,唯有革命推翻满清政府才能拯救中华儿女。
对于康有为提出来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不禁失望的摇了摇头。
“在康有为和保守派两方心中,这场改革就是一场你死我亡的斗争。”
可想而知,康有为等维新派宣布要废除科举的那一刻,肯定会引起全天下读书人的围攻。
“虽然光绪鸡血满满,想要大干一场。”
还以为康有为有什么高明的见解,结果让他大失所望。
各朝的皇帝隐隐有一种感觉,随着晚晴老百姓越发不能忍受清政府的懦弱无能,迟早有一天会群起而攻之的。
“而慈禧可是历经两次政变,是对权力极其敏感的人。”
“然而根本上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力量薄弱的民族资产阶级救国尝试的失败。”
不少有志之士开始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他们认为维新派的改革行动急躁冒进,导致大量措施缺乏人手实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听到此消息的保守派觉得时机已经到了,9月18日下午,后党成员上奏慈禧。”
“民族危机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在加深,中国到底将要往何处去。”
“并说,我去赴死,而你要继续活下去,现在康有为生死未卜,继续图将来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一个统治者的权力来源就是让朝堂关键位置的官员听命于自己,如此才能牢牢掌握权力。
明明有机会逃走,可却为了变法理想心甘情愿的选择赴死,这种精神令他们内心大受触动。
“此时康有为自称收到第二个密诏,光绪向他解释了叫他去上海办报的原因,有不得已的苦衷,爱惜身体,将来为朕效力,朕有厚望。”
既然光绪和慈禧闹矛盾,他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选择站队慈禧再正常不过。
伊藤博文是谁,他们老百姓再清楚不过。
“但是对于清政府,国家危亡的国不是中国人民的国,而是满清政府。”
“光绪发布了《明定国是诏》,定下了国家改革方针。”
刘彻:光绪还是冲动了,擅自做主没有考虑到后果。
“9月20日,光绪在慈禧的严密监视之下,借接见了伊藤博文,问了一些变法的问题。”
“光绪还积极召见改良派成员,听取建议,基本上按照康有为的建议,在经济、军事、文教各方面废旧立新。”
“当时袁世凯还是荣禄的直接下属,光绪言明嘉奖袁世凯训练新军有功。”
“18日,光绪从颐和园回宫。”
“早有聘请伊藤博文为改革顾问之意,光绪也有此意,准备20日召见伊藤博文。”
可如今戊戌变法以失败收场,让他们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第二天光绪发布了一条极为沮丧的密诏,要求杨锐带出去。”
“康有为主张民权,本质上主张的并非中国劳动人民的权利,仅仅是部分知识分子的参政权。”
“光绪被康党所迷惑,这样下去,清王朝会失人心,将会亡国。”
可随着光绪和慈禧的矛盾越来越大,他就再也没有和维新派走动了。
不过尽管戊戌变法最终惨淡收场,但各朝的统治者非常清楚也并非毫无收获。
“这让光绪更加放开了手脚,光绪和康有为此时内心无比兴奋。”
“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英勇就义。”
“也曾加入康有为办的强学会,现在正在天津小站,训练的又是新式陆军,似是一个倾向改革的人。”
“早在改革开始之前,就已经聚集了一批守旧派势力商量废立光绪了。”
“戊戌变法失败了,戊戌变法时期颁布的新政,除去京师大学堂之外,全部废除。”
四五.三二.八五.二四四
“一边是年轻皇帝和没有实权、不懂政治的书生鼓吹家。”
晚晴时期的老百姓听到光绪和康有为要聘请伊藤博文为改革顾问,瞬间一片哗然,纷纷斥责康有为勾结敌人。
“守旧派大臣这是阻挠言路,破坏变法,藐视皇帝权威。”
“裁撤冗官,就是断了大量官僚的生存路。”
“康有为、梁启超冒险决定一边向英国、日本求救,一边鼓动袁世凯。”
“另一边是久经政治场,经历权力斗争洗礼的慈禧。”
“言明康有为排斥老官僚,培植党羽。”
“康有为觉得拥有兵权可以救光绪的,就只有袁世凯一个人了。”
“9月19日凌晨,谭嗣同见完袁世凯回来。”
完全可以说,伊藤博文就是大清国最大的敌人,是造成大清国屈辱的罪魁祸首。
“随着改革条例的不断发布,改革派和光绪越发感受到守旧派对改革的阻扰和掣肘。”
“慈禧的权利都来源于在关键位置安插的自己人,罢免官员就是削减慈禧权利。”
“帝党翁同龢早已在改革开始之初就被罢官回家,甚至对于弹劾康有为的奏折,也是分批次一步一步递出。”
“但保住自己的权利是第一,国家危亡是其次。”
“在罢免礼部六堂官,引入改良派进入军机之后。”
“这时已经有人陆续向慈器报告了康党乱政,被各种谣言搅得极度敏感的慈禧,听完当场爆发。”
“光绪知道后大怒,光绪早已经下令鼓励民间上书,保证言路通畅。”
“袁世凯也正在马不停蹄的赶往荣禄那里,急急忙忙的去把政变的事情报告给荣禄。”
“改革和守旧,光绪和慈禧的矛盾到达了临界点,终于在九月份开始全面爆发。”
“这些久经官场的保守派思想落后,但玩政治可都是人精。”
“如果杀荣禄围颐和园,你就是救皇上的第一功臣。”
“但不料你昏庸糊涂,胆大妄为。”
他原本还对康有为抱有好感,毕竟是为了拯救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后党官员言明祖宗所传之天下,将要拱手让人,慈禧听完震动。”
“当时改良派很多都是小官,上书皇帝都要代递,很多守旧派大臣不愿意代递。”
“而从光绪的角度看,你们这些人,都把我的话当成什么东西了,我已经要求国家团结一心,一起改革,但这些人只是应付。”
“此后康有为不断上奏折,在短短三个月中提出了改革方案,包括和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各方面。”
变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推进,尤其是像废除科举这种干系重大的政策改革。
“光绪要保的是自己的统治,并非中国人民。”
“此时似乎光绪还完全不知道康有为武装政变的意图,而康有为、梁启超听到消息,拍案叫绝。”
不过现在说这些太晚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已经不可挽回。
可如今看来,他高看了这个口不择言的书生。
“荣禄三十多岁就已经是朝中大官,是有些看不起康有为的。”
“伊藤博文没有呼应,康有为明白,只说请伊藤博文设法劝说慈禧变法。”
变法改革可不是儿戏,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维新派很显然不是反对派的对手。
虽有一片变法救国之心,但没有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也算是喜欢空谈的书生的通病了。
“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他大大启蒙了当时的中国人民权观念广泛传播,封建皇帝的权威发生了动摇。”
“在军事方面,废止拉弓等武试,要求重练陆海军,全面向日本、德国学习。”
至于康有为宣传的民权和议会,无疑是在瓜分统治者手中的权力,自然不会获得统治者的接纳。
“6月11日到9月21日的103天,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结束。”
“随即光绪宣布,国事艰难,自己太劳累,太后做事一直尽善尽美,为了祖宗社稷,恳请太后训政。”
“此时袁世凯的告密到达了慈禧那里,慈禧下旨捉拿谭嗣同,光绪彻底失去了人身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