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儒家熏陶的文武大臣不会接受一个大不孝的皇帝,光绪最后的结局也只能被赶下台。
“但光绪又急功尽利,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旧体制全部打碎,让大清马上实行新法,旧貌换新颜,这完全是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两人哪怕再深厚的感情,对于想要致自己于死地的人,慈禧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
“这其实是一道很普通的谕旨,光绪不想与慈禧翻脸,只好把康有为打发到外地。”
“对此,慈禧是支持的,并没有过多的阻拦。”
自己的盈儿登基后,她的选择和慈禧一样,也想着安享晚年。
“却不曾想同治又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
他已经见识到了光绪的无能,要是光绪掌权变法维新,对天下老百姓来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两人发生了一些不愉快,慈禧返回了颐和园。”
“慈禧感到累了,她把权柄交给光绪,自己去养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决定。”
“慈禧认为这很扯,便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
“却殊不知,中国几千年的政治运行到了清末早已经定型了。”
李世民:还以为慈禧和光绪一直势同水火,没想到还有这么一段温情的故事。
清政府的权力一直被慈禧牢牢掌控,毫无实权的光绪原本就很可伶。
“随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押赴菜市口开刀问斩,这六人便是戊戌六君子。”
“主播这里额外插一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时,时常拿出自己与光绪的合影来证明光绪对他很看重。”
“英法打不过情有可原,毕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如果剧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慈禧就会成为第二个孝庄,前后培养了大清的两代君王,最后功成身退。”
可如今看来,一切都是他误会了,慈禧并没有打算废黜光绪。
“而以夫家的关系来说,光绪的父亲是慈禧老公咸丰的弟弟,光绪就是慈禧的侄子。”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大清看到了自己与西方的差距。”
“甲午战败后,光绪才算是清醒了一些,认识到大清原有体制的不足,便萌生了变法的打算。”
“于是在慈禧和恭亲王的主持下,大清搞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为了报答皇恩,康有为竟然发动维新派,联络了唐才常、袁世凯。”
“由此看来,至少在那个时候,慈禧并不贪恋权力。”
“不过慈禧靠着强大的心理素质还是挺了过来,她把4岁的光绪抱到宫中,从头开始培养。”
“但光绪并不知道中日之间战力的差距,也不知道当时的清军大多疏于操练,战力与完成近代化改造的日军早就不在一个层次上了。”
“既然洋务运动不行,日本的明治维新可行。”
所以皇上任用维新派人士变法,她是大力支持的。
“见政局被搞得一团糟,慈禧为了稳定,只得连下三谕,要求光绪交出一二品大员的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
可事实证明,皇上只会把局势越搞越糟,引得众多大臣强烈不满。
“于是到了1898年,在光绪皇帝的主持下,清政府便开始了戊戌变法。”
等儿子慢慢熟悉政务后,可以很好的驾驭朝堂,她再把剩下的权力陆续还给儿子。
“但到了1889年,当光绪年满18岁的时候。”
可如今看来,慈禧和光绪两人的关系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恶劣,至少慈禧是真心实意的对待过光绪的。
“说她幸运,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人,执掌大清将近半个世纪,享尽了荣华富贵,最终还能得以善终。”
慈禧莫名其妙的把他软禁在瀛台,他是有冤无处伸。
她也想把权力交还给李唐王朝,可无奈几个儿子不争气,没有当皇上的能力。
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她独自一人应对朝堂的政局,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
“但是经历了甲午的惨败后,人们才发现老祖宗的制度也不管用了。”
“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把首都都给丢了。”
“没有皇帝了,慈禧还怎么垂帘听政?”
四五.三二.八五.二四四
“她不扶持光绪当皇帝,还能扶持谁来当皇帝呢?”
“可是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后,他糟糕的政治水平以及无法掌控大局的能力很快又显露了出来。”
“一旦光绪被雷声惊醒,慈禧便会紧紧抱着光绪,不使他受到惊吓。”
“直立总督荣禄担心这样会增加变法阻力,便旁敲侧击的劝光绪谨慎行事。”
慈禧如此,她也同样如此。
“原本支持变法的朝廷大员就不多,康有为如此嚣张的行事作风和言论,把本来还支持光绪的几个大臣也得罪了。”
“这就等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成了众矢之地。”
“而慈禧知道了围园杀后的计划后,以为光绪要杀了她。”
“皇帝挟持太后就是不孝,作为统治集团的代表,皇帝若是离经叛道,背叛自己的阶级,下场只能是被赶下台。”
可康有为策划了政变,慈禧肯定会认为政变是光绪指使的。
“而慈禧平生与婉贞的关系最为要好,能好到什么程度呢?”
“并且不到万不得已,慈禧也不可能废除光绪。”
“在说戊戌政变之前,主播先给大家说说事件的主人公慈禧。”
“早年丧父,18岁的时候就死了爹。”
“纵观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清政府对待西方的态度是既惧之制度,又厌之文化。”
吕后:作为一个母亲,我非常理解慈禧的想法。
“对于慈禧来说,她悉心培养光绪,光绪要变法她很支持。”
只要皇上不违反祖制,想要怎么变法,她都不会阻拦。
“当时的大清风雨飘摇,没有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掌舵,国家怎么往前走?”
“康有为一个六品小官,怎么可能主持变法这种大事呢?”
“所以当慈禧提出这个想法后,大臣们都十分紧张。”
可就是康有为自作主张,导致光绪也被坑害了,成为了阶下之囚。
这个时候就非常考验统治者的政治能力,该怎么通过打压拉拢大臣来推进变法,这需要极强的政治手段。
她的这一选择和慈禧的一样,从来没有想过一直把持着权力不放手。
“部分维新派和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被抓,这就是戊戌政变。”
“在签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大家都明白,要再不改革,大清就得玩完。”
“当天晚上,慈禧见到光绪,要求逮捕维新派,光绪不同意。”
他原以为康有为有什么大能耐,现在看来和光绪一样,都是志大才疏的庸人。
“说她不幸,人生三大不幸,她全碰上了。”
各朝的读书人向主播询问关于戊戌政变的疑惑,苏晨看到之后这才发现大家误会了。
好不容易有咸丰皇帝当作依靠,结果还没享几年福,咸丰皇帝就去了,留下了他们孤儿寡母。
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老百姓,她也就只能自己上了。
“只是某些维新派不是东西,要逮起来安抚人心,就这么简单。”
毕竟不管是从法理上来说,还是从养育之恩上来说,慈禧对他有大恩大德。
“如果慈禧一点准备不做,直接废的光绪,就等于是废掉了自己的权利基础。”
“而慈禧也认为光绪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把权柄交给儿子很放心。”
“把国家交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这显然不合适。”
“那会的日本跟大清差不多,也是闭关锁国,完全没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
“慈禧当时对光绪的照顾细微到了每顿吃什么,每天穿什么,慈禧都要亲自过问。”
只能说在权力面前,亲情都要靠边站。
“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宣布临朝训政。”
“由于康有为与光绪不熟,作为一个乡下士绅,他也就不能理解慈禧与光绪的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