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千古谏臣魏征

“魏征对李密的长史郑颋献策称,李密虽多次胜利但损兵折将过多。”

“应以国家大计为上,主上以国士的礼相待,便应以国士的担当来报答知遇之恩。”

唐太宗好奇是否认为皇上功劳不足,抑或是德行不厚,大唐不安定,还是四方夷族未归服、年成未丰收,祥瑞未到,以致不足以泰山封禅。

至于征点兵员,却怀疑他们使诈,这并不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

唐太宗后期生活日渐奢靡,魏征趁太宗诏五品以上官员议事之时。

“宰相于贞观元年去世,但到贞观四年,李世民便已实现天下大治。”

“如果释放了二人,人们便会相信朝廷发布的诏令是算数的,必然对民心安定产生重大影响。”

齐文宣帝听完后认为魏恺讲得有道理,就没有责怪魏恺。

“没有采用魏征的计策,李密轻率出战,遭到惨败。”

“前尚书右仆射温彦博病逝以后,家中没有正厅,灵枢就停放在侧厅里。”

“李世民原先曾感叹,大乱之后国家难以治理。”

魏征均肯定了唐太宗的功绩,但认为虽太宗有上述六点理由。

“魏征也欣喜于李世民的信任,对李世民知无不言,尽显其才能无所隐瞒。”

“魏征便随之归降李唐,但未得重用。”

李治:多亏了魏征的直言纳谏,父皇才能够幡然醒悟,为大臣平冤昭雪。

况且赏赐供给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免除几年徭役,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像这样崇尚虚名而实际对百姓有害的政策不可采用。

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在朝会时对群臣说,魏征的去世如同他失去了明得失的一面明镜。

也正是因为魏征的这些谏言,他才明白自己之前的过错。

太宗和魏征属于亦师亦友,两者相互成就。

“一年后,王世充转攻洛口,被李密击败。”

“李世民听罢,器重他的耿直,又素来看重他的才能,便接纳并礼遇魏征。”

“李世民勃然大怒,倘若天子不能发号施令,如何治理国家。”

泰山封禅可是历代帝王头等大事,能够去泰山封禅对帝王有莫大的荣誉。

如今从伊水、洛水东到大海、泰山,人烟稀少,满目草木丛生。

“蛮夷首领身穿衣冠,带刀宿卫。”

这一举动确实是父皇的过错,还是魏征巧妙的指出了这一点,让父皇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武德五年十二月,李建成前往山东,采用魏征的建议。”

“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日,李世民早朝时得知魏征去世的噩耗,时年六十四岁。”

“魏征在磁州遇到旧太子手下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押解回京,魏征对副使称。”

“现身居皇位,乃是天下百姓的君主。”

“魏征建议太子李建成请战立功,同时可结交山东豪杰,使其地位更加稳固。”

“魏征放心不下大唐,在场的人无不唏嘘感慨。”

“公元617年,武阳郡丞元宝藏起义响应瓦岗李密,召魏征为官掌管文书记录。”

“贞观四年,濮州刺史因贪污被解除职务,上表陈情曾是秦王府僚,希望网开一面。”

“公元621年,李世民带兵攻打窦建德,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

“李世民认为瀛州刺史文武全才,廉洁奉公,便征召入朝,命令镇抚交趾郡。”

“魏征却劝谏大乱后应仁政治天下,以古代君王教化百姓的先例,让百姓回归淳朴便天下太平。”

“贞观二年十月,交州都督李寿因贪污犯罪。”

“魏征却称这是奇谋深策,拂袖离去。”

“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撰碑文和挽歌词,特赐魏征家实封九百户。”

但魏恺辩解自己先前任大州的长史,出使归来,有功劳没有过失,反而改任小州的长史,所以才不愿意赴任。

征召身体壮健的男子,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无敌于天下,没必要多征年幼之人。

一个人身居高位,就容易意识不到自己的过错,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能够站出来劝谏。

“改用招抚政策瓦解了农民起义军,取得了胜利,并结交了山东豪杰,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道怎么办,国家就不能得到治理。

“李世民听完之后,这才转怒为喜。”

此后历朝历代的名臣众多,但魏征这样的谏臣仅此一人。

“现在眼见魏征的病势转重,李世民为了让这位贤相寿终正寝,便用正准备建造小殿的材料给魏征建造了正厅,五天就竣工了。”

但魏征指责他即位没多久,却已经多次失信了。

“魏征解释冯盎若反叛,必然分兵几路占据险要之地,攻掠邻近州县。”

太宗听后深受感动并愿意改之,并将魏征的谏言做成屏风,可以天天看到警醒自己。

“魏征家中没有正厅,原先李世民屡次要为他营造,都被谢绝了。”

还夙兴夜寐,孜孜不倦,写下了大量奏疏。

他以诚信治理天下,想要让臣子和百姓均没有欺诈行为。

“宰相不认同,以夏商周秦为案例,称魏征是书生,高谈阔论会祸乱国家,不可听信。”

“赐给魏征许多药饵、食物,宫中派出的使者不绝于道,还曾两次亲临魏宅探望。”

“贞观十年六月,魏征又二次辞官。”

但唐太宗不以为然,认为若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也无不可。

“李世民让杜如晦传旨于瀛州刺史望他诺守信用,但瀛州刺史执意辞退。”

魁梧壮实的男子,都是那些奸民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们没什么害处。

为了实现国富民强,太平盛世的愿望,迫切需要有才能的朝臣,帮助太宗改过自新指导他大有作为。

“魏征年少时父亲便去世,因不善经营家中产业,家道中落,出家为道士。”

“李世民没有答应,知道需要魏征这样的柬臣继续辅佐。”

“而且东都的粮食用尽,王世充无计可施会决一死战,便不与其交战。”

“李世民非常满意,魏征最终也圆满完成了安抚山东河北的任务。”

赵祯:要是也能有魏征这样的臣子时常劝谏朕,那该有多好啊!

他望了望身后的屏风,上面书写有魏征的《十渐不克终疏》,用以警醒自己。

“李世民听完之后,也觉得有道理,采纳了魏征的建议。”

魏征除了陪伴君侧,随时廷对之外。

朱元璋:要是魏征知道自己死后,唐太宗把他的墓碑砸了,不知道作何感想。

“李世民对此不以为然,接受魏征的建议而不怀疑。”

因此,太宗和魏征君臣一心,肝胆相照,相互成就,成为历史佳话。

魏征上疏《三论时政疏》,谏言隋朝因郡县形成无节制的风气导致灭亡,唐取代隋更应谨慎约束。

贞观十一年的时候,太宗出巡洛阳进驻昭仁宫,对地方官多有谴责。

“贞观十年正月,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部史书编修完成,历时八年。”

“之后,窦建德率军攻打黎阳,魏征、李神通、李勣等人都被俘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