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

“960年末,赵匡胤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询问国家长治久安的计策。”

从根本上解决了唐末五代动辄改朝换代的痼疾,强化了皇权,巩固了北宋新政权,为北宋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赵普看到形势可虑,力主赵匡胤亲征并随同前往。”

“过了一段时间,听见叩门声,赵普急忙出门。”

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

“赵普因为辅佐有功,也得以高升。”

而赵普则秉承举贤之志的原则,为朝廷推举提拔了不少贤能之士。

吴越王之所以贿赂赵普,无非就是认为国家大事都是赵普这个宰相来决断罢了。

“赵普常被人诋毁,在朝廷任官几年,郁郁不得志。”

任何人都不能包庇,帝王也不行。

“李重进派人联结北汉,中途被俘为赵匡胤所用以后。”

但北宋后代对武官以及军队也多实施消极防范的策略,不积极考虑提高军队战斗力。

“宋太宗追赠赵普为尚书令,追封真定郡王,赐谥忠献。”

如果赵普不够宽容大度,没有出山回到朝廷上,那么他的政权也不可能那么稳固。

“宋太宗赵光义召问,赵普表示希望在机要部门来观察事变。”

“赵普觉得问题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

“把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罢为成德节度使,分化兵权。”

“赵匡胤代周以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是五代十国以来的武臣弄权局面。”

“当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陕西的大木料,赵普曾经派遣小吏到市场去买木材,连成巨大的木筏运到京城盖房子。”

“在赵普的百般劝导下,赵匡胤从后周幼主恭帝手中接过所谓的禅位书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

他即位以来,常常优厚礼遇赵普。

赵匡胤宴请一众高级将领,装作喝醉酒的样子试探这些将领。

“宋军先攻克了湖南、湖北,又攻占了蜀地,灭南汉、南唐,平定了江南。”

“两年后,赵普被封为太保,第三次出任宰相。”

只要自己认为对的,就一定坚持,这一点令他敬佩。

在中华历史上从来不缺耿直的谏臣,他们敢于给朝廷提意见,大胆地给皇帝指出过错,赵普就是这样的名臣。

这与历史上某些王朝末期纲纪废弛的黑暗时代相比,至少还是属于比较明朗的时期了。

赵普当上宰相以后,太祖劝赵普多读点书。

赵匡胤陈桥事变接受禅让,决策辅佐的人很多,其中赵普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记载,赵普品性不好,经常猜忌苛刻。

“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

宋初功臣,不止赵普一个,但赵普的功劳最大。

“赵匡胤采取赐李重进免死金牌以稳其心,并令其移到青州以便就近约束。”

可惜,他对赵普的宠信,让朝廷上下对赵普趋之如骛,使得赵普也开始得意忘形。

“赵匡胤常常便装出行经过功臣之家,一天傍晚时下大雪,赵普以为赵匡胤不会出来。”

考虑到赵普有大功,他当众斥责官员维护赵普。

“赵普任宰相后只有敕,不是原来的典章制度。”

“自此兵精粮足,府库充实。”

而随之确立的军政体制,隔断了唐末五代那种朋党勾结的官兵关系。

“公元955年,赵普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

“赵匡胤十一月从征扬州,—举攻克,李重进全家自焚而死。”

赵匡胤的一番话让将领们彻底明白了用意,完全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镇阳豪门大户魏氏很欣赏赵普,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他原本还不相信,可赵普病逝后,发现书箱里果真只有一本《论语》。

“赵普铺设厚垫子在地上请他们坐在堂中,在通红的炉火上烧肉吃。”

“不能宣布皇帝的诏谕,位次列在宰相之后,不掌印,不参预上奏议事,朝会时不领班,只是奉令制作敕令而已。”

于是,第二天纷纷辞去军职,交出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

于是乎,他就罢免了赵普,赶出了开封城。

这类问题一直都是他的心结,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才使得他的政权不稳。

“赵普当年七月十四日病卒于洛阳,终年七十一岁。”

坚持依法办事,反对徇情枉法是赵普的一贯思想。

对于赵匡胤、赵光义治国时犯的错误,他都能犯颜直谏。

“后唐时期,幽州主将赵德钧连年征战,家国不宁。”

“从计谋到躬亲,赵普功不可没,晋升兵部侍郎之职。”

向皇帝进谏,一個言语不当,往往会招致无妄之罪,灭顶之灾。

朱元璋:赵普真的是贤相,诸将不早日解除兵权,宋代的天下未必不像五代一样混乱。

“赵匡胤让赵普只管呈递敕令,他来签署。”

同时赵普主张赏罚分明,处理事务公平公正,不拘私情,即使是帝王也不能以自己的喜怒好恶而滥用法令。

“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已成为宋廷心腹之患。”

“赵匡胤任职同州节度使时,征召赵普为推官,后又上书朝廷任赵普掌书记。”

假如你们的部下为了富贵而造反,那该怎么办?

将领们在猜想是否被赵匡胤怀疑时,赵匡胤做出了许诺。

赵普辅佐赵匡胤、赵光义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的制度,避免了藩镇割据的情况,维护了宋朝的长治久安。

“后周时义成军节度使李筠,不甘居下,拒绝新皇帝授予的兼中书令的高官。”

“赵匡胤约好晋王,一会儿后赵光义来到。”

赵普回来做官后,解决了他继位合法性的问题和他长子继位的问题。

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于他,对国尽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赵普有管仲、诸葛亮的智慧谋略,有房玄龄、杜如晦的治国才能,是他所倚仗的社稷之臣。

(本章完)

(https://www.dingdian555.cc/html/3230/3230159/11110876.html)

www.dingdian555.cc。m.dingdian55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