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诗人之祖曹操

赤壁之战以后曹仁留守江陵,潼关之战曹仁正面战过马超,襄樊之战曹仁死守樊城。

这些战争打下来,曹仁在曹魏集团的声望和地位,几乎已经无可动摇了。

包括曹丕登基之后,曹仁的封邑,也是三千五百户,要比其几个人都更多。

封邑这种东西,有时候基本可以代表这个人在当时的地位。

唯一可惜的是,后来曹仁在濡须口之战当中,损失惨重。

所以,曹操麾下这四位大将,没有任何一个,能够毫无争议的压倒其他人。

但如果非要较真的话,那可能还是曹仁要更胜一筹了。

“献帝建安五年,袁绍率领军队十余万,准备进攻曹操。”

“而此时,刘备占据徐州,与袁绍一同对曹操形成夹击之势。”

“此种情形,曹操觉得袁绍不足为惧,处理刘备才是当务之急。”

“于是曹操率兵进攻刘备,占领了徐州,活捉了刘备的部将夏侯博,俘获了刘备的妻儿。”

“而袁绍那边,犹豫反复,直到曹操大败刘备,返回官渡,始终没有出兵。”

“八月,袁绍大军前后连营步步推进,靠沙堆扎营,东西延伸长达几十里。”

“当时曹操的总兵力不足万人,受伤的人占十分之二三。”

“袁绍大军逼近官渡,曹操在营垒内筑土山挖地道来应战。”

“袁绍军队发动猛烈进攻,曹军难以抵挡。”

“由于官渡相持日久,曹操军队军粮逐渐匮乏。”

“曹操便写信给荀彧,打算撤回许都。”

“荀彧并不赞同曹操此举,并且力谏曹操不要退兵,以免错失争夺天下的良机。”

“曹操在听完荀彧的分析后,听从了荀彧的建议。”

“曹操与袁绍相持了数月,已经兵少粮尽,士兵疲惫困乏。”

“此时,袁绍的谋臣许攸投奔了曹操,劝说曹操进击淳于琼等人。”

“曹操采纳了许攸的计策,便留曹洪守卫大营,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攻打淳于琼,最终大败淳于琼。”

“袁绍得到曹操攻打淳于琼的消息,便派张郃高览等率兵攻打曹操的大本营,结果二人投降了曹操。”

“袁军一败涂地,袁绍和袁谭弃军逃跑。”

“袁绍自从兵败后,发病吐血,不久死去。”

“献帝建安七年,袁绍去世后,治中别驾审配等人假托袁绍遗命,拥袁尚作为袁绍继承人。”

“献帝建安八年,袁尚与袁谭被曹操打败,退守至邺城。”

“曹操听取谋士郭嘉的计策,先行退军,以静制动。”

“袁尚与袁谭二人不顾曹操的威胁,忙于内斗,袁谭不敌袁尚,竟向曹操求援,曹操趁机占领河北。”

“献帝建安九年,曹操为逐一攻破袁氏兄弟。”

“他先和袁谭联姻,增兵援助袁谭攻打袁尚。”

“打败袁尚后,再进攻袁谭,大败袁谭。”

“当时三郡乌桓势力强大,且有一些袁氏残余势力混入其中,并多次入塞为害。”

“为清除袁氏残余势力,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听从郭嘉建议北伐乌桓。”

“为解决距离遥远、粮食运输困难的问题,曹操安排董昭开凿出两条水渠解决了军粮供给问题。”

“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自邺城发兵,五月份到达目的地锦州。”

“是时,大雨滂沱阻了行军,曹操心急如焚。”

“恰巧,当地人田畴来到曹操军中,为其出谋划策。”

“告知曹操有一条新的通行道路,且愿意充当向导,带大军出发。”

“于是,曹军在田畴的帮助下顺利到达目的地。”

“曹操采取策略迷惑乌桓,假装退兵,然后在乌桓放松防御时,发动猛烈攻击。”

“最终,曹操大败袁尚、袁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等人。”

“袁尚、袁熙兄弟于混乱中逃走,投奔割据辽东的公孙康。”

“公孙康一直自恃辽东远离中原,不愿归降曹操。”

“曹操部将提出攻打公孙康,一举消灭袁氏兄弟,曹操没有采纳部将的意见。”

“九月,曹操率大军从柳城返回邺城。”

“后来,公孙康将袁尚袁熙杀害,并将二人的头颅献给曹操。”

“建安十三年,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准备南征。”

“七月,曹操假借天子名义南下征伐,进攻荆州刘表。”

“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

“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刘琮没有抵抗率荆州之众投降曹操。”

“为抗击曹操大军,孙权与刘备组成了孙刘联军。”

陶渊明:关羽去世后曹操说了10字,司马懿说了9字,两人水平立见高下。

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吕蒙所杀。

这个消息一传到曹魏阵营,立刻引发了震动,尤其是曹操和司马懿的反应。

两人简短的话语,却透露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深度和对局势的洞察。

曹操那天正宴请群臣,酒杯刚举起,东吴的使者便带来了关羽的首级。

坐在堂上的曹操,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

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

这十个字,简短而直接,吐露了曹操心中压抑已久的恐惧与释然。

关羽,作为刘备的左膀右臂,一直是曹操心头的一根刺。

早年间,曹操曾对关羽有恩,甚至还为了拉拢他,封其为汉寿亭侯。

关羽虽感恩于曹操,却始终效忠于刘备。

这样一个既骁勇又忠诚的战将,曹操心里自然不能不忌惮。

每当夜深人静,曹操都会担心,担心关羽的一举一动,担心他会成为自己霸业的巨大威胁。

而现在,关羽被杀,曹操终于可以安稳地睡个好觉了。

司马懿的反应却截然不同,这位一向深沉内敛的谋士,看到关羽的首级后,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绪波动。

此乃东吴移祸之计也。

仅仅九个字,却让整个大厅瞬间安静下来。

曹操愣住了,随即恍然大悟。

关羽的死,表面上看是东吴为讨好曹魏,送上了一份大礼,但司马懿却看穿了其中的玄机。

东吴此举,是为了挑拨曹魏与刘备之间的关系。

他们希望曹操和刘备反目成仇,最好两败俱伤,而东吴则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司马懿洞察到了这一点,提醒曹操不要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若是一般人,可能会被关羽之死的表象所迷惑,认为这是东吴的示好,甚至可能因此对孙权放松警惕。

但司马懿不同,他看得深远,思维缜密。

他不仅看穿了东吴的计谋,更提出了应对之策。

不如将关羽首级厚葬,告知刘备,使其迁怒东吴。

这一句话,不仅巧妙地避免了曹魏与蜀汉的直接冲突,还让刘备将仇恨的矛头转向了东吴。

曹操听完,顿时豁然开朗。

他连连称赞司马懿的智慧,立刻下令厚葬关羽,并派使者将此事告知刘备。

果然,刘备得知此事后,怒火中烧,立誓要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伐吴。

这一局,司马懿不仅成功化解了曹魏的危机,还让东吴与蜀汉的矛盾彻底激化,为曹魏的后续发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从这两段对话中,不难看出曹操和司马懿的思维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