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岭南第一张九龄

这组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被誉为唐诗中的瑰宝。

诗中张九龄借物抒怀,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以及对奸臣当道的愤懑之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诗,正是张九龄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

他一生光明磊落,忠君爱国,即使身处逆境,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向邪恶势力低头。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前往泰山封禅,让宰相张说选定陪同的官员。”

“这些官员兼任礼仪大典官职,祭天完成后,依例官职会破格晋升到五品。”

“张说大量保荐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亲信官员,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劝谏宰相说官职爵位应当以才德为先。”

“如果滥授官职,会遭受天下人的非议。”

“张说没有听取建议,后诏令一出,张说果然受人非议。”

“开元十四年,张说多次压制御史中丞宇文融的主张。”

“张九龄提醒张说应提防宇文融,张说不听。”

“没过多久,宇文融联合御史大夫上疏唐玄宗弹劾张说说他品行不正,德不配位,还接受贿赂。”

“张说被停职,张九龄也受到牵连,被调离中书省,改为太常少卿。”

“开元十四年五月外调为冀州刺史,张九龄上书说母亲年老,希望换一个离家乡更近的州任职。”

“开元十五年被任命为洪州都督,开元十八年调任为桂州刺史兼岭南按察使。”

“开元十八年冬,张说逝世,玄宗想起张说曾经向他荐举过张九龄。”

“开元十九年,召张九龄回京任职,担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主管集贤院的工作。”

“开元二十年,转任工部侍郎,正四品上,兼集贤院学士。”

“同年八月,兼知制诰,草拟诏书。”

“同年十月,加检校中书侍郎。”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第二次被加检校中书侍郎。”

“不久,张九龄的母亲去世,尚在守制中就被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张九龄推辞但没有被允许,第二年,迁为中书令兼修国史。”

“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为始兴县伯,食邑四百户。”

“开元二十二年安禄山奉命讨伐奚部落和契丹部落,违抗军令轻敌被打败。”

“节度使张守珪依照军令上疏奏请斩安禄山,临刑前又惜才,下令停刑,将安禄山押送京师。”

“张九龄按照军令安禄山不应免除一死,唐玄宗怜惜安禄山的才干。”

“下令免除安禄山的官职,让他以平民身份代理现职。”

“张九龄坚决反对,说安禄山违抗军令使军队在战场上覆没。”

“依照军法不可不死,直言安禄山不杀一定会有后患。”

“玄宗不听,依旧下令赦免了安禄山。”

苏东坡:开元盛世最后的名相张九龄,曾预言安禄山必反。

张九龄自幼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

13岁就能写出好文章,当时广州刺史王方庆曾赞叹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

青年时期的张九龄,才智过人,勤奋好学,能诗善文。

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

过韶州,阅读了张九龄文章,直言遇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

张说博学多才,是当时文人的领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树的重臣,他的激励对刚刚走上人生道路的张九龄是莫大的鼓舞。

张九龄考入进士后几年,因朝政动荡,正值武则天失去对朝廷的控制。

唐中宗即位后,局面依然没有好转。

因唐中宗无能,他的皇后韦氏,开始逐渐掌权。

五年之后,韦氏毒死了李显,打算做第二个女皇。

这时,唐中宗的侄子李隆基,发动政变,入宫诛杀了韦氏。

然后,李隆基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拥立他的父亲李旦做了皇帝。

而李旦登基之后,李隆基又开始和太平公主斗法。

最后,李旦不得不禅位给李隆基。

而李隆基登基后,又抢先下手,铲除了太平公主一党,唐朝高层这才终于恢复平静。

随着李旦登基,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张九龄这才终于有了机会。

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之后,他赏识张九龄的才能,开始大力提拔张九龄。

等到李隆基即位之后,张九龄的仕途,自然更是一路畅通。

更关键的是,武则天去世之后,那位之前被流放的宰相张说,重新返回了京城,然后又一步步再次成为了宰相。

等到李隆基即位之后,张说恰好是当时朝堂上,权柄最重的几人之一。

有皇帝和宰相的赏识,张九龄的仕途一路顺畅。

但是,因张说和宰相姚崇政见不同,张九龄与宰相姚崇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执掌军国大权。

张九龄又以封章直言招致了姚崇不满,他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回到岭南。

张九龄回到家乡之后,却并没有闲居,而是上奏朝廷,请求在岭南地区修建道路,并得到了朝廷的支持。

他亲自到现场踏勘,亲自监督下,开凿了大庾岭古道。

梅岭古道建设完成后,张九龄便被再次召回京城。

而在这不久之后,张说也二度返回京城,再次担任了宰相。

在张说的提拔下,张九龄直接进入中枢,担任中书舍人。

至此,张九龄与张说被绑在一条船上了。

张说在朝堂上,也有很多政敌,一旦张说出了问题,那张九龄自然也会被牵连。

果不其然,张说被李林甫等人弹劾,而后被罢免了官职。

张说被罢官后,张九龄也被牵连其中。

为了避免卷入这些风波,接下来的几年里,张九龄一直自请在外做官。

在外历练的数年之后,到了开元十九年,张九龄被再次调入京城。

这一次,张九龄被调回京城,不再是张说的关系,更是唐玄宗本人的意思。

经过这十多年的观察之后,唐玄宗已经意识到,张九龄是一个难得的宰辅之才。

最关键的是,张九龄本人品格高尚,不愿意参与党争之类的事情。

所以,当张九龄第三次被调回京城之后。

这一次,他的升迁之路,就再无任何阻碍了。

至此,张九龄终于平步青云,正式成了唐朝的宰相。

张九龄多次上奏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