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历事累世长孙嵩

当北魏追封的烈帝拓跋翳槐死后,其二弟昭成帝什翼犍还在国外留学。

国内贵族本来拥戴他的弟弟拓跋孤,只因拓跋孤是个老实孩子,知道大哥属意二哥,就亲自到后赵迎请二哥回国继承部族首领的大位。

什翼犍是个留学优等生,见识过后赵的发展变化后,在位期间也置官建都,四面征战,终于建立起一度雄强北方的代王国。

长孙嵩十四岁的时候便接替父亲出任南部大人。

带资入股的长孙嵩代父统军,为新生的代国四出征战,也为自己的第一次创业赢得了开门红。

此时他已出落成一位宽厚儒雅、气度不凡的贵公子,颇具亲和力和领导力。

然而,代国的时运不济,邂逅了国势鼎盛的前秦,不得不卷甲息兵,勉力维持。

偏偏拓跋家又闹内讧,什翼犍被长子拓跋寔君弑杀。

随即,代国便迎来了灭国之祸。

此时的长孙嵩还不到弱冠之年,就赶上了一次亡国之痛。

好在当时的五胡诸国,旋生旋灭,草原儿女心胸开阔,长孙嵩顾不上伤感,就带着自己的部众暂时归附了刘库仁。

说起来,刘库仁也不算外人,出身匈奴孤独部的刘库仁本是拓跋什翼犍的外甥,为人豪爽仗义,在什翼犍去世后,对拓跋珪母子颇为照顾。

要不是他儿子刘显极不厚道,刘库仁家族必能在北魏谋个好出身。

刘显在谋杀叔父刘眷后,想着顺道将拓跋珪也一并收拾了。

没想到,刘显人缘极差,就连他的谋士都出卖他,将刘显的阴谋告知拓跋珪。

有了防备的拓跋珪开始召集旧部,准备开启自己的宏图霸业。

长孙嵩同样看不上刘显,遂率领族人与乡党七百多家另谋高就。

在途经五原时,他遇上了一个叫乌渥的故人,双方攀谈起来,乌渥问长孙嵩欲往所处。

长孙嵩表示听说拓跋寔君之子拓跋渥正在招揽部众准备重建代国,自己打算去归附他。

乌渥与拓跋渥虽然同名却不同心,他义正辞言地对长孙嵩。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经过多年汉化,这些来自草原的粗坯对汉家的忠孝文化已有了很深的理解。

长孙嵩听后觉得有理,随即又陷入了茫然。

早已与拓跋珪确认过眼神的乌渥建议长孙嵩,好好考虑一下正在贺兰部养精蓄锐的那个人。

“东晋将领刘裕攻打后秦皇帝姚泓时,明元帝赐给长孙嵩符节。”

“督察太行山以东各军事务,乘传车到平原,沿黄河北岸,排列军队停驻在畔城。军队遭受不少失败。”

“明元帝诏令长孙嵩借给刘裕道路,刘裕在船中望见长孙嵩的旌旗车盖,送给他酃湖的酒和长江以南的食物,长孙嵩都送到京城。”

“明元帝诏令长孙嵩厚礼答谢刘裕。明元帝又命令挑选精锐兵士做好战斗准备。”

“如果刘裕向西通过,就率领精锐部队向南出兵到彭、沛,如刘裕不按时通过,只率领军队跟随他们。”

“他们到了崤山、陕县之间,必定和姚泓相对峙,一死一伤,士兵疲惫。”

“等到秋季,再慢慢趁机出动,如此刘裕的首级可以不战而得。”

“于是叔孙建等人沿黄河前往洛水。刘裕进入函谷关。”

“长孙嵩和叔孙建等人从成皋向南渡河,东晋各屯驻戍守据点都望见尘土而逃奔溃散。”

“刘裕攻克长安,长孙嵩于是撤军。”

“泰常八年,明元帝患重病,向长孙嵩询问身后事,明元帝就在宫中定下计策。”

“于是诏令拓跋焘临朝代行处理国政,长孙嵩任左辅。”

“泰常八年十一月初六日,明元帝去世,遗诏命司空奚斤把所缴获的军资赏赐给大臣们,从长孙嵩以下至士兵都数量不等地享受到。”

“十一月初九日,拓跋焘继位,是为太武帝。”

“十二月,太武帝进封长孙嵩为北平王,担任司州中正。”

“始光二年,太武帝下诏询问公卿,大夏、柔然二者中先征讨谁。”

“长孙嵩和平阳王长孙翰、司空奚斤等人说大夏定居,不能成为祸患,柔然世代是边境祸害,应该先征讨柔然可汗大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