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七年,年仅六岁的晋王李治被任命为并州大都督,李勣被授金紫光禄大夫、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代理并州事务。”
“其后,李勣因父丧丁忧,但不久后就官复原职。”
“在并州任职期间,李勣颇为尽职,受到唐太宗夸赞。”
“贞观十一年,李勣改封为英国公,世袭蕲州刺史,以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之职遥领太子左卫率。”
“贞观十五年,李勣入朝,被拜为兵部尚书。”
“赴京途中,薛延陀的真珠可汗派遣其子、小可汗大度设率领八万骑兵,联合仆骨、同罗、回纥等部共计二十万人南侵东突厥李思摩的部落。”
“唐廷接到李思摩请求后派军去援,李勣被任命为朔州行军总管,指挥六千精骑,大败薛延陀的军队,斩首三千余人,俘虏了五万余人和一万五千余匹马,并因功恩荫一子为县公。”
“贞观十七年,李治晋升为皇太子,而李勣曾为李治担任并州长史,唐太宗对其寄予厚望,将他调任为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同时升为特进,担任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职。”
“同年,唐太宗设凌烟阁置二十四功臣像。李勣的画像也在其中。”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拟征伐高句丽时遭到谏议大夫褚遂良等的反对,李勣却认为不能任由高句丽如薛延陀般坐大成为北方边患,应该予以平定。”
“同年十一月,李勣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指挥六万步骑兵,以及兰州、河州的外族降卒,与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刑部尚书张亮所率领的水师协同作战,攻打高句丽。”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李勣率所部抵达幽州与各路唐军会合。”
“四月,李勣派部队秘密北上,攻抵玄菟西南,迫使其城主归降。”
辛弃疾:围攻安市城时,唐军遭到当地军民的激烈反抗。
李勣怒而奏请克城后坑杀全城男女老幼,不料百姓愈发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致使唐军久攻不下。
此时辽东气候已经转寒,粮草也将要耗尽,唐军只好班师回朝。
因李勣立下战功,朝廷封其子为郡公。
贞观二十年,唐朝与回纥等铁勒诸部击溃薛延陀,多弥可汗逃亡途中被杀,新任的伊特勿失可汗向唐廷请和。
唐太宗派李勣与兵部尚书崔敦礼前往郁督军山与之议和,因薛延陀残部摇摆不定。
李勣发兵出击,斩首五千余级,俘获男女三万余人,薛延陀灭亡,唐朝准备集兵于贞观二十三年再一次大规模攻打高句丽。
李勣转任太常卿,仍任同中书门下三品,拜太子詹事。
次年,唐太宗卧病,攻打高句丽的预定计划搁浅,并开始准备太子即位事宜。
唐太宗贬李勣外任叠州都督,嘱咐李治即位后升任他为仆射,使李勣蒙恩为其所用。
唐太宗离世,唐高宗李治即位,次月便召李勣入朝,拜为洛州刺史,加封开府仪同三司。
在唐高宗执政期间,李勣受到重用,永徽四年被册拜为司空,唐高宗还下诏特许李勣乘小马出入三省。
唐高宗欲废王皇后而立武昭仪,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的反对,李勣则认为这是天子家事,他人不应干预,唐高宗为此坚定了废后决心。
此后,李勣愈发得唐高宗以及武皇后的信任。
唐廷正式实行两京制,李勣跟随唐高宗迁居东都洛阳,途中染病,唐高宗亲自慰问。
唐高宗封禅泰山时,李勣为封禅大使。
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病逝,其子泉男生接任他的职位,继续执掌高句丽国事。(本章完)
(https://www.dingdian555.cc/html/3230/3230159/11110591.html)
www.dingdian555.cc。m.dingdian55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