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却十分熟悉他这种惊讶的反应,直接摇了摇头,看着那些工人说:“这些工人无上无下,只是分工不同。分工之后他们各执一项活计,做多了便又快又熟,合作起来的效率自然比一个人自搬自轧自运的快。”
而且因国分工之后劳动实际上简化了,就是刚来到汉中经济园不久的流民与贫民,稍加训练就能上岗,也能省下许多岗前培训的时间和人力、财务成本了。
“这些工人来了经济园做能做工养身,制出的东西卖出去又能充实一府财政,我们府衙便有银子修路搭桥,贷子粒、农具给庄户,让他们种出更多丰产的嘉禾。”
这经济园看着仿如商人行事,甚至被朝中之士斥为“末富”、“奸富”,实则这些银子最终都要用于百姓衣食,终归还是与世人认可的农耕“本富”殊途同归。
第204章
“以农为本,兼通工商”。
厚待工商亦可利农。
当代第一位政治经济学者宋大人给刚从京里过来, 还处于封建思想压抑下的熊御史简单说明了一下社会分工的原理, 然后就工、农、商相互推动、相互为利的关系做了进一步分析和解释。
熊御史也是觉得他那工业园于国有利, 经商亦不害农本的人,初听他这话时便因本心没有抵触, 十分自然地接纳了。甚至不自觉地举手鼓掌,还要夸一夸他论证严密、条理精当。
夸着夸着,他却忽然品味出一丝异样——宋大人这是不是把工匠抬得太高了?
朝中为他这经济园争议时亦有官员提出“厚商利农”“厚农资商”的说法, 但争论之中从未有人提过“工”。宋时却把工匠之事单独拎出来, 称之为“工业”, 以为工业若建得大了,其富国安民之处亦可与农、商二业并称。
他下意识望向宋时, 恰好宋时从一旁堆成品的筐里拿起个儿臂粗的弹簧, 便递过去给他看:“熊君今日来时, 可体察到所乘马车比别处有何不同?”
当然是不颠簸——难道这不是因为路好, 而装这弹簧装的?等他们离开时,可也得要几个弹簧回去装在马车上, 往后千山万水也免得颠簸。
宋时含笑点头, 给他讲了弹簧减震之效, 又反问他:“倘使马车上都装得这么个弹簧, 用这车送转玻璃瓷器之类, 是否会少颠碎些?”
这是自然。这车比人肩扛手抬的还稳,路上遇有土坑时也只觉得有些颠簸,没有那种跟身子狠狠撞下去的苦楚了。
宋时于是笑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商人运货,农户耕种,岂不都要凭赖车马农具?这些都是工人做出的,不妨暂且统称其为‘工具’。这工具的好坏贵贱,是否可影响商人之利,农户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