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文章赫伯特·胡佛要是把它交给《纽约时报》,那是绝对不可能发表出来的,因为《纽约时报》占大股份的华尔街的财团,但《华盛顿邮报》不同,它一向以来标榜的就是给民众一个真实的社会,所以它肯定不会放弃发表这篇总统的文章。
这篇文章极力批判了华尔街各大财团为己牟利的心思,并且表明他自己并没有与这些财团有过过多参与,而这次的经济危机更是被他塑造成了一个阴谋十足的牟利行为,据他所说,华尔街的财团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常常会胁迫政府工作人员做一些见不得光的事。
此次经济危机也是华尔街的财团从一开始在策划的,只是他们也没有想到这次的影响竟然是如此之大,让整个国家都为之动荡,所以他,赫伯特·胡佛在苦思良久之后觉得要揭露这件事,希望所有的民众的怒火不要发错了。
不得不说,赫伯特·胡佛此时的行为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损招,但对此时的赫伯特·胡佛而言这种损伤是他能够承受的,人心很多时候都是难以琢磨的,对于他而言,他现在的处境已经是很危险了,不管怎样他都需要找一个跟他一起下地狱的,而华尔街的财团是很好的选择。
为了不让某个财团直接跟他作对,赫伯特·胡佛选择了得罪所有的财团,因为他一直觉得那些华尔街的财团肯定是不会联手的,只是他忘了财团与财团之间是有利益纠葛的,赫伯特·胡佛这一举动很有可能让华尔街团结起来对付他一个人。
清晨的报纸被分发到每一个定制的人家里,埃德加和托尔森两人现在住在一起根本不需要订两份相同的报纸,所以此时只有埃德加手上拿着那一份引起巨大轰动的《华盛顿邮报》。
看完报纸,埃德加索性就合上了,然后对托尔森道:“看来这赫伯特·胡佛也不是什么聪明人,要不然就不会出现这份报纸了。”
托尔森大概明白了埃德加是什么意思,笑道:“不是他不够聪明,而是你的计划很好,要是没有那些民众坚持不懈地一直在白宫附近不离去,赫伯特·胡佛也不会做出这种损害他自己的利益的事,历史上大部分的总统可都是与华尔街和睦相处的,还从来没有想赫伯特·胡佛这样直接敢跟华尔街撕破脸的事。”
埃德加摇摇头,道:“不是我计划好,而是他想的不够多,赫伯特·胡佛在政治上混的虽然很好,但是涉及到经济方面的他接触的还是不够多,他没能足够理解华尔街的影响力,要不然以他的实力是绝不会中圈套的。”
从经济危机那一周一过去埃德加就开始策划这件事了,虽然埃德加的行为确实很隐秘,但还是难免会有人注意到他的行动,为了不惹祸上身埃德加觉得应该找一件事引开华尔街各大财团的注意力。
一开始游街的民众确实是真实有怒火的,但要是没有人在后面煽风点火这件事绝对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而托尔森所派出的人就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并不需要多说什么,至于总是提起赫伯特·胡佛上任之前的那一番“一只鸡,一辆车”理论就足够引起他们的怒火了。
赫伯特·胡佛会派人到埃德加这里请求帮忙是埃德加没想到的,但埃德加还是将计就计直接告诉赫伯特·胡佛可以将矛头指向华尔街,不过埃德加并没有光明正大地说出这件事,只是隐晦的提到了好像这次的事件与华尔街脱不了关系,这样事情就开始白热化了。
没有像原来的历史上那样很多的平民区都挂满了写着胡佛这个姓的各式棚屋,一批批的民众开始向华尔街进军希望华尔街的人把吞进去的钱都吐出来,民众往往都不是理智的,他们在失去金钱依托之后就好像没什么可以惧怕的了,不思考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贪心而失去,发而怪别人诱惑他们往股市投资金。
民众是不可理喻的,最后妥协的肯定就是华尔街的各大财团,一阵阵的暴动被压制然后一次次地继续捣乱,没有办法,华尔街的大佬们开了一次会,表示他们愿意拿出一部分企业资金帮助民众走出这一次的危机,一个个的工厂被建立出来开始招收工人。
这样一来,此时的历史与原来的历史就有差别了,原本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已经好了很多,但因为扩散面很广,一定的影响依旧是有的,不过埃德加很有自信美国还是会因为这次的经济危机不会介入二战初期。
敲门声响起的时候埃德加和托尔森面面相觑,一般这个时候是不会有人过来的,不过埃德加还是起身去打开了房门,就像是经济危机还没有开始时的情况,艾尔咋咋呼呼的声音响了起来:“埃迪,我又来找你了,你欢迎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