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这件事看着小,实际上却是十分敏感的朝政大事,涉及到整个燕国的吏治和公卿爵位。

不少要员闻着□□味,都察觉到了封赏之争下,隐藏着的东西,一个个不是称病就是告老,不敢在朝堂上与两个大员争论这件事。无论是附和荀书,还是附和董熊,都不妥,搞不好就是要杀头的罪。

荀书每每和董熊争得急赤白脸,口沫横飞,燕侯在上面听得昏昏欲睡,两人也没个结果。

姜羽则乐得在家休养生息,把这些头疼的事丢给别人便好。

然而,姜羽想躲也是躲不了的,他身在风口浪尖,时时刻刻都有一双双眼睛注视着他。

随着这件事情愈演愈烈,很快,荀书的目光不再只盯着封赏一件事了。荀书身为执政,掌管燕国军政大事,在朝堂上直言,此次燕齐之战,虽然大获全胜,却暴露出不少问题。

最直接的,就是军费耗费过大,致使国库亏空,为此,荀书矛头直指所有公卿大臣的世袭爵位,当庭怒骂许多公卿享受着采邑内的赋税,鱼肉百姓不说,还隐瞒赋税,不如数上缴国库。每月拿着俸禄,为官却不司其职,浑噩度日。

因此,荀书恳请燕侯改革吏治,整顿世袭爵位。

荀书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下,那些卿大夫们头也不疼的,也不告老了,群情激愤,纷纷上书弹劾荀书,说他咆哮朝廷,骂尽百官,为臣不忠,为同僚不义。

不过,荀书也并不是单打独斗,以他为首,有少数原先是布衣,后经他举荐入朝为官的官员,都和荀书站在一起。这些人人数虽少,但巧舌如簧,言辞铿锵,似乎燕侯不改,他们就要一头撞死在金殿上。

事态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封赏的小事了,而是涉及到整个燕国的改革之大事。

为此,燕侯特意把姜羽叫进宫去,询问他的意见。

“大人,今日国君传你进宫去,都说了些什么?”

姜羽在家休养,公孙克自然也跟着他休养。眼下,姜羽着一身青色长袍,领口下露出少许白皙的皮肤。一头如瀑长发并没有全部挽起来,而是用玉冠挽了一半,剩下一半披散在肩头,更衬得他颈项如玉。

姜羽坐得闲适,微斜着身子,靠着椅背,垂着眼,右手里拿着笔,正在写东西。细看去,像是什么曲子的减字谱,字迹略显潦草,却自有风骨。

而公孙克正在旁边替姜羽研磨。

“还能有什么?最近蓟城里还有什么事,值得国君把我叫去宫里单独说?”笔尖上没墨,姜羽到砚台里蘸了蘸,继续写。

公孙克好奇地问:“那大人您是怎么答的?”

姜羽淡淡道:“这件事情没那么容易结束,要么,执政大人赢,那些公卿就要倒霉了,这些人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上到国君,下到士大夫,都是世袭爵位。”

“要么董大人赢,”姜羽的笔顿了顿,抬眸看了一眼窗外的雪,“那执政大人,就要倒霉了。”

他回京已有月余,蓟城已经进入深冬,雪下了快两个月,没化过,层层叠叠在枝头,在房檐,堆出了一个银白的世界。

“怎么个倒霉法?”公孙克问。

姜羽抬眸扫了他一眼,似笑非笑道:“你说呢?车裂还是凌迟,选一个吧。”

公孙克顿时头皮发麻:“……大人您要不要帮帮执政大人?”

好歹他是你舅舅。

写完了手里的减字谱,姜羽放下笔,把纸张拿起来,吹了吹上面未干的墨迹,问道:“你说怎么帮?”

“这……”公孙克语塞。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姜羽把那减字谱看了几遍后,便对折起来,“嘶”的一声,撕成两半。而后还嫌不够似的,对折再撕,直到将整张纸都撕成了碎屑。

“改革非同寻常,想要如执政大人的意,削弱公卿,革新选官标准,并非易事,受到的阻力绝对是难以想象的。等国君真的同意了改革,那些公卿发起疯来时,不知道会做些什么。我就算帮着执政,也不过是多一个被针对的目标而已。”

“我若是劝执政,更加不可能有什么用了。”

姜羽既不像荀书那么激进,也不像董熊那么保守。他深知改是迟早要改的,改革是天下大势,秦国、楚国早已经改了,晋国与齐国也改了一些,只有燕国落后了几步,国力也比另外四国弱。如果燕国继续这样下去,说不准会愈来愈弱。让荀书打头阵,先磨一磨公卿们的锐气,他再接手过来,兴许能成功。

“何况,”姜羽笑了笑,“我自小与太子一同长大,太子会是什么态度,想来你也知道。所有人都把我当做太子/党,我也不好明着打太子的脸。”

第6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