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瞧了瞧舌苔说:“小公主这是热咳,屋里太热了,温度得低些才行。”给开了一小瓶药丸子化在水里喂下去,第二天就不咳嗽了。
唐宛宛松一口气,吩咐嬷嬷:“别每天两头跑了,小心让孩子着了凉,你二人仔细看顾着便是,我再派两个丫鬟过去。”
奶嬷嬷正是战战兢兢,生怕这回要受罚,这会儿听了娘娘的话喜出望外。
晌午晏回踩着饭点赶回来,见唐宛宛抱着被子缩在床上,床上摆着个小炕桌放着茶具等物,她一手托着腮撑在桌上,在翻一本小册子。晏回还当她是在看小话本,上前去瞧了瞧,竟是三字经,一时奇道:“怎么在看这个?”
“医女说多给孩子读读三字经有好处的,明年教他俩说话认字都会容易一些。”
“教什么三字经?”晏回笑着坐到床边,“朕启蒙时学的就是论语,有太傅专门给讲,一遍听不懂,两遍听不懂,三遍五遍也就听得明白了。”
“而三字经每句都是一个故事,你就算把每个故事的道理讲明白,孩子也听不懂,拿它学认字反倒特别慢。再说朕年幼之时,何太傅也从不让我念三字经,说是三个字三个字的念,一点韵律美都没有,念得多了,将来脑子就迂了。”
“论语那么难,明年就能拿来念?”唐宛宛迟疑问。
“朕可以,朕的孩子如何能差?”
唐宛宛呼吸一滞,有点不是滋味地瞧他一眼,说:“太上皇英武,太后聪慧,生下的陛下得了两人精髓,才能这么聪明……可我有点笨啊,陛下被我拖累了,咱俩的孩子肯定没陛下这么聪明,应该看不懂论语吧。”
晏回都快笑傻了。
立冬是个好节气,钦天监趁着这一日将这半月卜算好的名字呈了上来。民间有些爹娘在孩子出生前就起好了名儿,大户人家却少有这样的,都是要等到孩子出生后起名的,要将生辰八字、五行喜忌、流年运势都算明白,才能根据八字起名。
钦天监算了算八字,俩孩子都是命里缺水,土盛火旺,故而这名字起得就是淼、溪、沄、沅、汮一类的,把带水的、寓意不算差的字通通列了出来,写了一沓呈了上来。
“晏淼、晏溪。”唐宛宛含在舌尖反反复复念了几遍,“好像都还行。陛下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晏回一页页翻着,看到满意的就拿笔圈起来,闻言漫不经心说:“其实朕原本是回字辈的,名回临,后头要是再有弟弟妹妹也该是回字辈才对。只是父皇母后就生了我一个,再弄什么辈分反倒尴尬,索性就叫晏回了。”
唐宛宛哈哈了好半天:“我听太后说陛下往上倒五代都是单传,我一胎生了俩,成了你家的福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