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章以著名学者鲁迅的诗打头。
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
头儿夸大口,面子靠中坚。
惊扰讵言妄?奔逃只自怜。
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
当年故宫国宝迁徙,在现在看来是一番明智的创举。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骂的人比赞同的人多。许多有志之士,都不同意国宝迁徙。
有的人说国宝不过死物,不比人命珍贵,不该兴师动众保护,不如卖给外国,换得飞机抗日;
有的人说国宝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正因为如此,才应该留在北平,和北平共存亡,稳定民心;
有的人说国宝珍贵,易散难聚,谁也不知道这些国宝离开北平之后的命运如何,不如就地挖库保存;
有的人说国宝中国人是保存不了了,不如呼吁国际社会,寄希望国际援助,将国宝送与外国博物馆保存……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总而言之,这国宝是迁徙不得的。如果在迁徙途中毁坏了,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可最后国宝还是决定迁了,负责的还是反对国宝迁徙最激烈的故宫博物院秘书吴瀛。在迁徙过程中,保护国宝的,许多人都是曾经反对过国宝迁徙。
当决定迁徙后,这批故宫人,并没有因为自己曾经的反对而消极怠工。他们将文物清点、装箱,跟随国宝,踏上了二十余年的迁徙之路。
乐正元看完第一章之后,心里有些沉重。
说实话,乐正元对国宝没什么特别大的感触。他细想,如果自己在那个年代,或许应该就是文中对国宝迁徙持反对意见的人。
国宝什么,在他眼中就是“值钱的死物”。国家都要亡了,留下这些死物干什么?不如卖掉,换成飞机大炮,阻挡侵略者才是大事。
从现在往回看,等国家安定了,若是自己国家的国宝不在自己国家,一定会非常难过吧。可那时候的人,谁会想那么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