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七千多年的音乐传承!!(求订阅~月票!)

会议长谈了一下会议精神以后,便开始参观展览。

音乐分项的展览特别精致。

展览馆的占地面积极大,甚至赶上一些中型的博览会了,一看就是投了不少钱。

严格按照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建筑风格来设计的大小展览馆。

宫廷殿堂,民间的砖瓦石墙,竹林木屋.......

而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给外宾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整个发展脉络。

每一个展览馆中,还配备了专门的乐师,用以尽可能还原古谱的意境与音调,然后进行系统的讲解。

甚至同一时期的展览馆中,还会有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风格建筑与乐器,音乐。

毫不客气的说,就算是交流会结束,这些建设投资也不白费,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具有文化氛围,极尽详细与历史厚重的旅游展览馆。

国内很多民族音乐大师也客串了一把“导游”“讲解员”。

浩浩荡荡的外宾走进展览馆。

“关于音乐的起源,中外的学者实际上都在探索。”

民族大学中,一名专门研究民族音乐史的老学者张瑾教授,正在用英语,对外宾介绍着。

张瑾教授今年已然六十七八,但依然奋战于民族文化研究的一线。

“整体上来说,我们一般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分为三大时期,从形成期,到新生期,再到整理期,其中跨越了两千年的历史。”

张瑾教授扶了扶眼镜。

“但实际上,中国的传统音乐,发展的还要更早,仅仅是考古有据可查的音乐发展历史,就有整整七千余年,那时,甚至已然形成了曲调,音阶,音律。”

“真是不可思议。”

弗雷德里克教授忍不住赞叹了一声。

听闻弗雷德里克教授的赞叹,不少音乐家也忍不住点了点头。

真正有据可查的音乐历史都有七千余年!!

而且,这些证据,可都是真正考古挖出来的乐器,根据碳元素定年法得出的科学结论!

可不是挖出的什么古代面包篮子的那种东西。

“我们一致认为,远古的音乐成型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它起源于劳动人民的欢呼声,诞生了节奏,律动,音差。”

“而因为我们传承至今的语言体系非常的独特,具有音调顿挫扬抑,所以,也有一种说法,是语言扬抑说。”

张瑾教授呵呵一笑。

“自然,和西方追寻音乐源头一样,我们也有异性求爱说,巫术祭祀起源说,信号说,模仿自然说等等.......”

“但根据考古来看,实际上原始音乐就已经告诉我们,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出土了陶制的埙,挖制的骨哨,那时已然有了对音乐的审美。”

话音未落。

便传来了一阵阵的惊呼。

走在展览馆中,隔着玻璃,看七千年前出土的埙与骨哨骨笛,陶笛。

能说的就只有“卧槽”。

七千岁的埙,六千岁的陶笛......

这些文物虽然仍能吹奏,但肯定是不让动的。

张瑾教授用完全1比1仿制的埙吹奏出优美的音调后,简直震惊在场人一整年。

哪怕是国人,早就知道这些,听到这种远古的声音后,还是感到无比的震惊。

“太离谱了。”

里昂听着声调,人都麻了。

当面对历史的尘埃,与音乐广阔的发展历史来看。

只能感觉到自己无比的渺小。

而纵观世界,实际上,传承最好的,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化,真就只有中国了。

“而根据出土的典籍介绍来看,那时已经有了歌,舞,乐的结合,葛天氏氏族中所谓的【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内容,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就已经反应了当时的华夏子民,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

张瑾的脸上满是红光。

在场的任何一个中国人,也都是无比的自豪。

这是华夏民族七千年未曾断绝的证据,是我们的根。

“当然了,当年歌舞乐融为一体的原始乐舞,也体现了当时的人对图腾的崇拜,比如黄帝氏族就曾经以云为图腾,他们的乐舞,就叫做《云门》。”

“所以,目前我国学术界认为的,中国传统音乐形成期始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距今四千多年,但实际上,我认为,真相只会是更早的远古时代,因为仅仅靠出土的文物,就将其拉长到了七千多年以前!!”

------题外话------

整理了一下云南民间艺术的资料,突然就想吃云南的野生菌子.......

ps,实际上对这个时间划分说法很多。

一般认为是夏朝时期,比如歌颂大禹的乐舞《大夏》,或者是商汤伐夏桀的乐舞《大濩》。

《诗经》中的《那》就曾经记载过《大濩》。

【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于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斁,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所以,一般认为,中国的远古音乐起码萌芽于7000年前,但如果说中国的传统音乐(这时候差不多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比如五音,七音)一般是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秦汉的年代,这一形成期横跨一千八百年。

新生期与整理期后面会讲,而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实际上中国音乐就已经开始了国际化。

以前说“唢呐”等很多乐器不是中国本土的,小伙伴们有的感觉不舒服,其实没必要,但实际上这才是中华文化真正的精髓,“同化”。

中国从古就从不是闭门造车的国家,而是真正国际化的国家,民族,或者说......是国际化的文明,作者个人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格局,真正的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