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哪个朝代,对皇帝的德行十分看重,更何况还是不孝这种大事。
当然那些弑父的皇帝就不用多说,骂名只多不少。
而面子工程赵惇都不去做,确实过于愚蠢。
赵昚和赵匡胤脸色相似,心中有怒火却没地发泄。
“长子死得早,次子如何?”强行压下情绪,赵昚沉声问道。
萧然道:“你的次子赵恺自幼聪颖,为人宽宏厚道。不论是什么身份都一视同仁,以礼相持。乾道三年,你长子赵愭病故,你觉得赵恺为人太厚道,立赵惇为太子。”
“乾道七年,加封赵恺为雄武、保宁军节度使,进封魏王,又兼判宁国府。”
“对于这样的情况,赵恺没有怨天忧人,而是在其位谋其政,当他初到宁国府时,有两个官职要一起分治宁国府,让他坐享其成。但赵恺直接拒绝,并上奏指出等于把他架空,还说了合理的建议。”
说到这,萧然稍稍停顿,神色严肃。
“你们宋朝的官制太过繁琐,本该是一个人的职位,偏要多出其他人来一同任职。这也是造成宋朝朝廷官员众多,耗费国库的原因之一。赵恺的话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点破了冗官冗员,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赵恺能有如此清醒的头脑并能身体力行,改革弊政,难得可贵。”
“再者,金兵多次南下掠夺,严重破坏了南方农业,导致宣州、太平州一带的圩田坍废,土地荒废,种地的人外流。赵恺到任后,非常重视圩田的修复。在他的掌管下,乾道九年,宣州修复了二圩旧堤,长40余里,新增筑9里有余,修圩田一事有了很大进展。”
“随后便是,赵恺对粮食上的看重。在南宋初年,随着很多北人南迁,麦子的需求增长,促使南方麦的种植逐渐普及。因此,赵恺亲自督促麦子的种植。”
“赵恺同样重视教育,他曾上奏朝廷要求增加士人的贡额。淳熙元年,赵恺改为判明州,他下令暂停所属县邑的田租,用这些田租来办学。”
“以上都是赵恺的功绩和作为。”
能够如此爱民如子,看重政事,还做出了实事。
这样的人当上皇帝绝不会是个昏君。
赵昚有些欣慰,好歹儿子里还有个能人。
“我这便回去一趟,等到处理完,我再前来。”
站起身,赵昚迫不及待的要回去,好好教训一顿赵惇。
赵匡胤冷声道:“我也去看看。”
“要不咱们都去?”朱棣出声提议,去看宋朝的热闹,他当然想去。
脸色僵住的赵昚不太想让外人看自己笑话。
没想到赵匡胤却直接答应了,“笑话都听了,去看看不肖子孙还有什么可丢脸的,那就一起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