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管仲以齐纨鲁缟让鲁国臣服,又以衡山之谋让衡山国臣服,皆是在疲弱敌国的国力。”
法正是最懂刘备的,当听到刘备用曹操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时,法正就知道劝不动刘备了。
二十万石粮米,足以让十万人吃上三个月了!
孙权虽然是盟友,但也不傻。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或许就是天命在汉。”
刘备这忽然要亲征,那么一应的准备就得以东进武功山为主了。
诸葛乔却有不同的看法:“法侍中,这江东士民,是否是大汉的臣民?”
刘备哈哈大笑:“有备无患。若非伯松昔日在荆州的努力,也不会有今日的机遇!”
“我等是大汉的臣子,是大汉具体的施政者。施政者考虑的,不是该不该,而是能不能。”
“遥想当年,朕亦曾亲手鞭督邮,念头通达,何等的意气。”
经济效益的不对等,让农业国家很难超越科技国家。
诸葛乔摇头:“当时并未想这么深远。只是想尽可能的让益州的豪族商人去江东购买粮米,增加益州的储备粮。”
模型加图纸一对比,刘备三人就明白了这其中的奥妙。
“齐纨鲁缟和衡山之谋,虽然削弱了他国的国力,可受害的却是百姓!”
“可若江东能大批量的生产曲辕犁,江东豪族的人力和畜力就必然会有冗余。”
诸葛乔见状,又自怀中取出曲辕犁的模型,呈现给刘备三人。
“计划赶不上变化啊!”
法正提议:“陛下,不如召伯松返回南郑商议?这凉州诸事,我等还需要了解更仔细一些。”
“不是陇右羌人对我敬畏如神,而是陇右羌人对大汉的凉州刺史敬畏如神。”
诸葛亮轻叹:“等伯松来了南郑,再从长计议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他若不取,今后再无机会了。”
“朕老了,云长和益德也老了。”
只要储备粮不动,孙权就奈何不得刘备。
“当时我也没想到,会在凉州遇到马钧这样的奇才!”
诸葛乔面色微凛:“既然都是大汉的臣民,那他们就不是敌国之民。”
“望陛下谨慎,当以国家大事为重!”
结果,万千理由尚未出口,诸葛乔直接大力支持,连想都不带想的!
诸葛乔眼有黠色,故作惊诧:“陛下亲征,乃是为了兴复汉室,又不是去关中巡游。”
刘备恍然,惊讶问道:“伯松昔日让益州和江东的豪族商人,在长沙自由贸易,莫非也是预料到了今日?”
法正直接将皮球踢给了远在冀县的诸葛乔,谁点燃了陛下的战意,谁就来劝谏陛下。
作为定计者,诸葛乔自然知道将曲辕犁卖给孙权,会让江东变得富庶。
“这年轻人,要有朝气,偶尔有些急躁也是正常的。”
这一通宣誓般的支持,不仅诸葛亮和法正愣住,连刘备都有些惊诧。
“陛下乃是大汉的皇帝,是大汉的最高决策者。决策者考虑的,不是能不能,而是该不该。”
诸葛乔不假思索,拱手慨然:“陛下要亲征,何须旁人同意?”
刘备大笑:“伯松,伱这是与朕生疏了啊!”
刘备老了!
一一一.二五三.二一七.五六
有什么方式,能让孙权甘心拿出二十万石粮食?
刘备这是看穿了自己的意图,在提点诸葛乔要坦诚,要念头通达。
“我为何要劝?”
“孙权屡屡拿不下合肥,除了他那不堪的统率外,也是因为江东的豪族认为打了淮南得不到好处。”
“趁着朕还在,先将关中打下来,即便今后朕不在了,阿斗也能替朕北定中原、东灭孙吴。”
诸葛乔笃信而笑,自怀中取出图纸递给诸葛亮:“马钧最近研究了新式的犁具,尤为适合江东的地形。”
“陛下原本只是来南郑坐镇,结果现在又要亲征,不知多少文武会来信反对。”
法正也劝道:“陛下,你乃金贵之躯,岂能再涉关中险峻苦寒之地?”
西域来使,初步再开丝绸之路。
两人都是当世的智者,往往只需要听到核心就能举一反三的推演。
“陛下则直接让益州豪族商人将他们囤积在益州的陈粮交付给陛下。”
“若不让盟友尝到甜头、不让盟友获得暴利,这盟友关系脆如薄纸。”
这TM是鲸吞好吧!
计划赶不上变化。
“以实践出真知,而非遇到困难就反驳陛下的决策。”
“我以为,这不符合军争兵法!”
刘备换粮亲征的目的,本质也是不想用益州和荆州的储备粮。
诸葛乔将粮食都解决了,还如何能有异议?
“只要陛下一声令下,我愿引无当飞军为先锋,替陛下陷阵先登,斩将夺旗。”
刘备的眼神多了兴奋,附掌而笑:“伯松言之有理!”
“我亦有把握,让孙权拿出二十万石粮米来资助陛下北伐关中。”
“丞相,江东可有消息传回?”诸葛乔不答反问。
走汉水是运不到南郑的。
法正不假思索:“自然是大汉的臣民。”
刘备见诸葛亮和法正都不同意,不由长叹:“朕今年过六旬了,也不知道还能再活几年。”
“织绫机今后必然也要在益州推行,蜀锦的产量也会大量增加。”
见诸葛亮眼神变得严肃,诸葛乔讪讪一笑。
“江东又多有蛮荒之地,垦荒困难。”
“刚灭了张既,又恰好在榆中城中遇到了西域小国的使者,预售了大量的提花绫锦。”
羌胡归义、张既覆灭,减少了叛乱。
法正也没想到,马钧、李撰和浦元这三人组合,会给诸葛乔在凉州提供如此大的优势!
“丞相,孝直,朕就一个决策:亲征。”
诸葛亮略微思了片刻,道:“去年孙权本想趁着我北伐陇右的时候去打合肥,却因曹丕派曹仁坐镇,又打消了这个想法。”
当即。